行业资讯-品牌内衣网

《摔跤吧!爸爸》这么火 里面这八条教育启示你读懂了吗

资讯 >

2017-05-22 15:06:08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已经火炸啦!影片凭着好口碑引发了一轮观影潮和热议。上映十多天,豆瓣评分依然有9.2分之高。看过的人几乎都在探讨影片中表达的男女平等、父爱等等精神。可是问题来了——咱们别忘了,马哈维亚是女儿的摔跤教练,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女儿的老师。那么,咱父母能够从电影中获得哪些教育启示呢?

马哈维亚(阿米尔·汗饰)年轻时是位摔跤运动员,梦想就是世界。因为种种原因,直到退役他都与无缘。从那以后,马哈维亚的梦想就变成了:让即将出生的儿子替自己完成梦想。谁知天意弄人,妻子一连生下四个闺女!

女儿们一天天长大,马哈维亚也一天天心灰意冷。有这么一天,邻居家的父母竟找上门来告状:你看看!你看看!你女儿把我俩宝贝儿子打成了啥熊样儿!

不成想,马哈维亚看着闺女们痛扁两个滋事男孩的一招一式,心里那叫一个乐呀!——天无绝人之路,他发现女儿们继承了自己的基因,简直是天生的摔跤手!

马哈维亚也突然意识到,自己只想着要得世界,却忘了,其实谁都可以得——言下之意,没有儿子,女儿不也一样吗?

在女性地位低下的印度,如果马哈维亚没能想到这一点,那么电影到这里就基本“全剧终”了,不过难得的是他想到了,于是,故事正式开始——

马哈维亚开始对两个闺女儿进行魔鬼式训练,后来还把没啥天赋的大侄子拖下水给女儿当陪练,在童婚盛行、女性严重受歧视的印度,起初马哈维亚的举动令全家遭到了村民的嘲笑,女儿们走上赛场参加比赛的过程也屡遭波折。不过,女孩儿的命运也随着父亲的坚持而被改写,甚至被同龄早婚的女孩子羡慕。

尽管在离开父亲来到体育学院后,大女儿吉塔经历了职业上的蛰伏,但终还是在父亲的鼓励和指导下获得了世界,女儿成为了马哈维亚的骄傲!

  《摔跤吧!爸爸》给父母的八条教育启示

1、一定要求父母胜过儿女的,那是比赛而不是教育

大女儿吉塔在赢得了全国并进入了国家体育学院之后,开始跟随新教练训练,同时接触了小村庄从没体会过的花花世界。慢慢地开始迷信新技巧,按照新教练的指导,渐渐淡忘在父亲那里学到的战术和技巧。在一次回家的时候,打败了父亲,并且以为这足以证明自己已经足够。

没想到后来吉塔在大赛中屡遭败绩,在痛苦迷茫中终于与父亲和解,并依靠父亲的指导和鼓励,赢得了世界。

其实,马哈维亚的技巧还是老技巧,战术也是老战术,父亲只会越来越老,越来越打不赢的女儿,可是他依然是一个成功的父亲。在被女儿摔倒之前,马哈维亚一直相信,作为父亲只有战胜了女儿,才能证明自己是对的,可是和解之后,他和女儿的心态改变了,他们都明白了,父亲只求要胜过女儿,那不过是一场比赛;而父母去引导儿女觉醒、成长,才是真正的教育。

2、好的教学方法还需灵活运用

为什么吉塔的教练总是不喜欢马哈维亚在观众席上对吉塔进行指导?因为马哈维亚的指导总是与他的意见相左——他叫吉塔注意防守,马哈维亚却要吉塔勇敢进攻;他让吉塔主动出击,马哈维亚却叮嘱吉塔要稳住。

为什么同样的情况,两人会做出不同的指导?吉塔的教练,教练,掌握科学方法,也明白训练需要劳逸结合等等,这些听上去似乎比马哈维亚的训练方式更人性化更科学,可是为什么这个教练成了整个影片里“遭人厌”的角色呢?

关键还是马哈维亚更能了解女儿的心态秉性和赛场情况,能做出更灵活准确的教学判断。而吉塔的教练呢,就好比听了好多名师课,读了不少教育名著,掌握不少教学方法,对理论了如指掌的父母,方法论的储备够了,只是运用时在灵活度上还欠缺火候。

  3、努力为孩子创造教学情境

认真地看了影片,你会发现马哈维亚跟当地的官员“不对付”。为什么?马哈维亚找当地体育局地方官员希望申请一笔资金,为女儿购买的摔跤垫,却遭到了官员的冷嘲热讽。生气的马哈维亚受到哥哥的启发用床垫做替代,还用彩色笔在纸上画出正规摔跤比赛场的样子给女儿看。

这一切的斗争和努力,其实就是为了能让孩子更好地学习而构建教学情境。

  4、持续不断地激励和相信孩子

“是谁说你不适合55公斤级的?我这就去找他!”马哈维亚听到教练要求女儿控制体重,降到51公斤级,简直要气炸了!当即收拾小包,带上主动请缨做饭的大侄子“杀”到了女儿身边。增加营养、指导女儿训练,对问责的校长苦苦哀求:“她们的错,就是有一个疯狂的父亲”。

马哈维亚相信女儿,即便在教练决定放弃吉塔的时候,也依然坚定相信吉塔能够在女子55公斤级的摔跤赛场上称霸世界。

  5、帮助孩子坚定目标 发现自我

“就是要把女儿培养成世界”这是影片中爸爸的信念,就像一句口号响彻了整场电影,所以终当女儿将沉甸甸的拿到马哈维亚眼前时,他终于对女儿说出了那句一直想想说的话“你是我的骄傲”。

孩子的成长是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而教育恰恰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父母要努力地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缺陷、领略自我的优势,从而找到真正的自我,锁定奋斗目标。父母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和优点,给予孩子正确的方向和鼓励,指引孩子向目标不断奋斗。

  6、教学相长,跟孩子结成共同体

如果说,《摔跤吧!爸爸》只是一部父亲逼着女儿实现自己世界理想的电影,那么格调绝不会如此之高,收到的掌声也绝不会如此热烈。反而可能成为一部“父亲将梦想强加给儿女”的教育反思片。是什么扭转了这些?是作为“老师”的父亲自己的成长和转变!

一开始,马哈维亚只是坚定地相信儿子可以帮自己实现梦想,后来他开始相信女儿一样可以,再后来,在比赛的前一晚,女儿为他明天比赛应该怎样的时候,他告诉女儿,需要用胜利去告诉别人,女孩一定可以做到。马哈维亚从一个平凡的等待得到儿子,再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儿子的父亲,变成了一个唤醒女儿独立人格的伟大父亲,而他也收获了一个女儿。

究竟是女儿艰苦训练后成为成就了爸爸的年少梦想?还是爸爸的魔鬼训练法成就了女儿的梦?很难说,成为摔跤到底是成就了女儿还是爸爸。但是,在爸爸和女儿的泪水和汗水中观众看到了终的奖牌凝结了许多,有爸爸坚定的眼神,不顾一切阻止的信念,有女儿日复一日的训练和掉在地上的汗水,总之,奖牌是爸爸与女儿共同奋斗的成果。

这启示了教育过程中协作与互助的重要性,爸爸与女儿的关系正如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学习是一个互相启发的过程,是主体与载体的相辅相成,教师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进步。

  7、唤醒孩子的理想和信念

马哈维亚逼迫女儿们进行摔跤训练的用心良苦在何时才被女儿理解?应该是在她们被可怜的早婚新娘劈头盖脸训斥了一通儿之后——“我希望有这样的父亲,至少他希望你们能够通过努力去掌控自己的命运!”马哈维亚没有这样说,但他在这样做。所以我们才看到影片中爸爸和女儿的梦被叫醒之后的奋进和勃发。

为什么读书?当孩子问起这样的问题,未尝不是希望父母能够帮自己发现人生的理想和信念。如果有位老师,愿意鼓励学生笃定信念,勇敢地走下去,不畏白眼,嘲笑和质疑,那么这样的老师,一定是这孩子一生的“贵人”。

  8、教学中善于反思

马哈维亚听到屡受挫折的大女儿打来电话,一开始老头子还固执高冷地不愿理,可是在接过听筒,察觉电话对面的女儿已经泣不成声时,马哈维亚终于忍不住流下眼泪,既有对女儿的心疼也有对自己固执地推开和放任女儿的反思。影片里,马哈维亚在不断对自己的训练方法进行反思,变换不同的训练方式和技巧,才能使女儿走上领奖台。

很多事情形成的过程都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和不,只有不断的回顾走过的路及时找出漏洞并修补,才能不断丰盈羽翼,飞得更高,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父母的谆谆教导是一种反思,回顾教学之路也是一种反思,在孩子的成长轨迹上寻迹回顾,也是一种反思,反思的途径千千万,但反思却从不能缺席成功的足迹。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孩子都是的存在,孩子是平等的却又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其实,自马哈维亚从一次打架事件中看出了女儿具有摔跤天赋开始,一部对父母而言的“教学大片”就开演了。再多的剧透也只能透露剧情,却透露不了影片的精彩,替代不了您自己对影片的感悟和反思。但至少,希望您在看了本次的分享后,能够更清楚受孩子喜爱的父母是什么样子。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