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一位妈妈述说了她的烦恼:近,她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孩子的一个姨奶奶,人特别爱说笑,经常逗孩子玩儿。那一天,在家休息,姨奶奶就逗女儿:“你喜欢你妈妈一些还是喜欢你爸爸一些呀?”三岁的女儿一愣,不知道怎么回答。旁边的奶奶赶紧暗示说,“都喜欢,都喜欢”。孩子就顺着说了一句“都喜欢!”
那个姨奶奶兴致盎然,不甘心地继续说:“你妈妈是不是不要你了,经常不在家。是不是给你偷偷生了一个弟弟在外边?”这时候孩子就马上停下了手中的玩具,看了看奶奶。奶奶赶紧说“没有呢,姨奶奶逗你玩儿的。”没想到孩子当真的了!接连几天都不高兴,心事重重的样子。然后就开始问:“妈妈,你真的爱我吗?”每天要问好几遍,每次那位妈妈告诉孩子说爱,但好像一点用都没有。知道真相后的妈妈想去找老人理论一番,又碍于情面,只能忍气吞声。可是孩子的伤害却是真正的,不知道如何弥补。
孩子还不太懂得分辨,有时候,你用来解闷或者取乐的玩笑话,也许让孩子当真,陷入焦虑,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甚至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这样对孩子的成长的杀伤力很大!
让孩子真正避免这种伤害,除了躲开这种“亲戚“之外。父母能给孩子的保护就是培养孩子内心。当爱住在孩子心头,孩子的内心就会充满力量。
我也碰到过一次这样的事,记得有一次在老家,我妈一个朋友逗儿子。“你爸爸说要给你生一个妹妹。”“我喜欢妹妹。”“那你不怕妹妹抢你的玩具,不怕你爸爸去疼妹妹就不疼你了吗?”“我不怕,因为我爸爸说他的那个孩子就是我呀!”这时轮到大人呵呵了。
在他的心里,觉得爸爸妈妈永远会在他的身边,会爱着他,会保护着他。有了这样的守护,他离开我们也就不会焦虑吵闹,面对捉弄也能建立一道安全防线。父母的爱,让孩子。
但有的时候,父母足够爱孩子,但也会在不自知时伤害了孩子可能是一个表情,一句话,一种语气。
1960年,心理学家Eleanor Gibson设计了一个“视崖装置”测试婴儿的深度知觉。这个装置是用大玻璃板和黑白格花纹的布,做成一个视觉上的悬崖。
Gibson选择了30位6-14个月的婴儿进行实验,婴儿在视崖面前的表现表明他们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凹凸等。
同时还有个意外收获,当婴儿爬到“悬崖”边犹豫不决时,如果站在“悬崖”另一头的妈妈对他微笑、点头表示肯定、鼓励,他就可能勇敢地越过“悬崖”,爬向母亲;如果母亲表现出害怕、紧张的表情,婴儿便不敢跨越,甚至哭起来。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时,他们对周边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他们通过父母的神态、眼睛、行为、语言来认识这个世界。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从父母那里学习,自己也开始去小心翼翼地探索,形成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为什么说家庭教育重要,就是因为在生命的初始,父母的世界就是孩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