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2017-06-20 14:18:08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官至一品的钦差大臣林则徐,曾留下“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断无中止之理。”不畏权贵和洋人的威胁,下令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他的爱国爱民情怀留下千古“民族英雄”之誉。
林则徐刚正不阿的品格,来自从小父母对他的教育。
林则徐的祖父林正澄是教书先生,“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所以林则徐的父亲直到13岁时才读书。但他勤奋好学、自强不息,29岁时以县试考中秀才,虽有官府的津贴和教书的微薄收入,因养10个子女,生活仍贫苦,因此,林则徐的母亲和女儿们不得不长年从事女红、剪扎之类的手工劳动来补贴家用,林则徐自幼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半饥半寒,迁就度日”的贫困家庭中。
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父亲贫不失志,母亲劳作的身影,是林则徐人生的课,也是他从家教中获得的笔精神财富。这为他养成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好习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垂范教子扶危济贫
尤为可贵的是,林则徐的父母为人善良,品德高尚,同情弱者慷慨助人,尽管林家早已家徒四壁,自顾不暇了,但每当遇到比自己更困苦的人,林则徐的父母总是慷慨解囊、热心救助,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父母为人厚道,使他很小就树立了扶弱济贫的爱民思想。
以身作则正直做人
林则徐的父母常告诫儿子要“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
一位富豪想用重金贿买林则徐父亲,为其保送文童(相当于现今的保送其子升学)。对此,家中缺衣少食的父亲面对金钱和权势的利诱却不为所动。
父母痛恨官场腐败所流露出的忧患意识,从小就在林则徐的心灵中播下了痛恨吏治腐败的种子。正是父母“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的言传身教,才使林则徐坐端行正、终生受益。
苦心培育立志报国
林则徐年仅12岁郡试,13岁就考中秀才。父母决心培养他报效国家,所以不论多么贫苦,仍然把儿子送进当时福建的的鳌峰书院,拜不阿权贵、不肯向和申屈膝而愤然辞官教学的郑光策为师。与此同时,父亲还为儿子引见了被后人称为“研究今文遗说”的进步学者陈寿祺为师。
在父母及良师益友的教诲引导下,林则徐在鳌峰书院发愤攻读了七年,博览群书,读书报国的思想日渐明确,曾在札记中写道,“岂为功名始读书”。
在林则徐20岁中举之后,父亲又经常带他参加本地一些学者们组织的主张革新礼仪,同时还把他引见给仗义敢言、勇揭贪官而被诬下狱、发配边疆却不屈的学界先辈林雨化,鼓励他向这位铮铮铁骨、气节高洁的前辈学习。
在父母爱国思想的熏陶下,少年时代的林则徐就对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爱国英雄深怀景仰、立志效仿。
林则徐之所以在长达40余年的官场生活中清廉自守,刚正不阿,成为彪炳千秋的一代廉吏,与其祖辈清廉的家风和父母高尚的家教是分不开的。
从林则徐的故事中,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清晰可见。
有时,家长对教育小孩的问题很迷惑:平时没少对孩子进行说理和教训,可孩子还是我行我素,不听家长的话,做一些令家长伤脑筋的事。
殊不知,父母就是一面时刻立在孩子眼前的镜子,孩子们常常是通过“照镜子”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修改”自己的言行的。家长的一言一行都要给孩子做好表率,这样孩子才能跟在父母后面学习他们的优点,摈除自己身上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