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从80、90年代走过来的人,小时候生活的相对父辈来说很幸福,不愁吃穿,还有机会尝试新鲜稀奇的事物,就像现在看上去过得很幸福的我们孩子一样。
还记得小时候楼下的院子很大,邻居很熟识,我们整天和小伙伴一起肆意玩耍,心都是野的。现在,一个孩子身边围绕着6个大人,她却越觉孤单。四岁的孩子就会坐着一个人发呆了,他在想什么?不愁吃穿的,想想你是否也想过这个哲学问题“我存在有什么意义?”如今,思考这个哲学问题的年龄提前了,原来我们的孩子已经被孤单侵蚀到这种程度。
或许你觉得不可思议,4岁的孩子竟然会想这样的问题“这么好的生活环境,尽情玩耍度过快乐童年就行了呀。”
快乐的情绪由大脑控制,这不是物质条件好能带来的,延续快乐情绪只能寄托于人。整天有家人陪着我,却整天盯着那个会发光的小屏幕看,让我看这个大大的会发光的屏幕,难道那个小比我看的大件更有趣?
回想小时候,家人很难把全部关注都放在我身上,现在我不费吹灰之力能让6个大人围着我转。你能明白这个几岁大孩子心中的苦闷吗?还不明事理的时候就被教育道:长大后要好好读书,赚大钱回报父母。
每每听到这句话,竟无言以对,没毛病。
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告诉孩子,对家人负责不是应该的,这正是我长大后想做的,要做的事情,语言的教导不如和家人一起行动来感染他。
幸福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本能产生的主观体验。传递给孩子正能量的方式,永远不是告诉他,你有一个包袱要背着往前走,而是一定要轻装上阵,记得路途遇见自己爱好的事物一定要装进背包。
孩子总能给父母带来惊喜,不论是小时候的我们,还是我们的孩子。在他上学之前多带他去旅行,就算不是旅行也要多出去走走,遇人遇事的成长很多时候比在家人口头教导收获的更多。
被困在都市里的孩子很脆弱,我们早已框好孩子的成长方向,听着各种“育儿专家”传授带娃经验:觉得孩子太闹了,想让她安静下来;觉得他与人相处太孤僻,想一个劲往外推。
小时候玩游戏,房间里都是闹哄哄的。“小时候”玩游戏,很礼貌地各玩各的。
我们不能觉得孩子缺什么,就给什么。他不是一件商品,要按照加工者的想法被雕塑。关心孩子成长的心里变化,而不是像管理者一样只看结果。就像上学后,别只看成绩的好坏,成绩变坏的原因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