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火了,微博上微信里朋友圈,每个女人都在其中看到了不同的东西,有的看到了婚姻的危机,有的看到了人到中年的乏力,有的看到了与社会脱节的可怕,有的看到了升级版小三的……
01
闺蜜与我闲聊,也心有戚戚。她跟我同是211大学的毕业生,却命好的毕业就碰到真命天子,谈了一年恋爱就结婚,结婚一年怀孕了就辞职在家,开启了全职主妇的生活,老公很上进,日子越过越好,现在的经济条件也算到了去商场买东西不用看价签的水平。不过她也说,有时候午夜梦回,会悚然而惊,眼前幸福的生活仿佛沙漠上的塔,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会烟消云散,她开始疑神疑鬼患得患失,狠盯老公的行踪,关注家庭资金的走向,又不敢做的特意怕老公觉察,生生把自己活成了肥皂剧里的段子。
“我觉得我心态不好,有时候觉得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尤其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就觉得此生再无所求,但有的时候又觉得茫然不知身在何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问她:“孩子在长大,你在干嘛?”
她莫名:“我在陪孩子长大啊,照顾他们父子的起居生活,一日三餐,家庭清洁,日常琐事,孩子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饮食习惯……一个家庭主妇,没有下班没有周末,7*24小时在岗,全年无休,永远有无数的事情等着我去处理……”
我说:“可是你为了自己做了什么呢?你这些年,除了养大一个孩子,还有其他的事情让你在生活中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么?”
02
又一个朋友,家里环境一般,但对孩子的学习环境特别重视,倾尽所有给孩子买了学区房,保证孩子能上当地的小学,然后窝在沙发里叹着气对我说:“我算完成任务了,这娃以后要学习不好对得起谁,我这三年连件正经衣服都没买过,所有的钱都砸在这个学区房里了,现在这个社会,就是要拼成绩,成绩靠的是啥,还不是各种资源,你看看身边那些学习好的,都是家里条件好的孩子,所以当父母的,再怎么辛苦也得给孩子创造个好的学习环境……”
我笑:“你这个学区房是小升初连读的吧,一下子九年都搞定了,也挺省心的。”
“省心什么?”她苦笑:“你是家里娃小没上学不知道,还有各种课后班各种特长班呢,样样都是钱,天天都得陪,我以后的人生啊,就跟着他折腾吧!”
我们聊天的时候她家六岁的儿子就在一旁的地毯上跟着pad念英语儿歌:“小猫小猫cat,cat,cat,cat……”毛茸茸的大脑袋配上认认真真的表情无比可爱,念着念着忽然回头:“妈妈为什么兔子不会叫啊?”
朋友一愣,旋即皱眉:“让你背英语呢又想什么乱七八糟,兔子本来就不会叫!”“哦~~”小家伙委委屈屈的答应了一声,又无精打采的去看pad了。我沉默良久。
太多的时候,我们把教育孩子的成功与否,简简单单的归结为学习成绩的好坏,我们给孩子买天价学区房,上名师补习班,仿佛只要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就完成了身为父母所有的教育责任。
而实际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的人格塑造的过程,你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对事物的观感,决定了孩子的人生态度,性格走向,甚至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这些内容,哪里是一套学区房能承载的下来的呢。
好的教育方式,应当是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记得前段时间看过六神磊磊的一篇文章,说比“阶层固化”更可怕的是“智商固化”,这几年来“阶层固化”是个特别时髦的词,我们用这个词可以给自己的不如意和无所作为找到一个特别好的借口,你看我爸妈就这样了,我出生的阶层就固定在这里了,大多数的人都无法自己出生时所在的阶层,所以我现在这个状态是很正常的,于是继续心安理得的麻木度日。
然而比“阶层固化”更可怕的“智商固化”是什么呢?是许多的人,在学生时代结束之后,就完全放弃了继续学习这件事,他们人生的知识顶峰就存在于高三的那一年,之后呈直线下降,基本就保留了有限的一点初中文化,他们引用的诗词,说的理论,知道的那点名人名言政治历史地理常识,也就维持那时候记住的那一部分,再没有丝毫寸进。
但是我们经常会对孩子说什么呢?“爸妈这辈子就这样了,你自己得加倍努力啊!”你能要点脸不?
作为一个心智成熟,理解力强,身体和头脑都更为成人,你都满足于自己的舒适圈,放弃了对生活的追求,你凭什么去要求孩子努力?
就如同那个笑话,有的鸟是振翅高飞,鸿鹄之志;有的鸟是奋发向上,笨鸟先飞;还有的鸟自己不会飞,也不愿意努力,就生个蛋,让下一代使劲飞。
对于孩子来说,你对于生活的态度,就是他对于人生初的理解,不是没有窝囊父母出息娃的例子,但对于那种娃来说,他心里一直想的应该就是:我一定不能像他们那样!
你愿意自己成为孩子的反面教材么?
亦舒的原著里,子君并不是电视里娇滴滴的奇葩富太太,而是一位“掷地有金石声”的坚强女子,但即便如此,在她被丈夫劈腿茫然不知时,收到离婚通知慌乱失措时,也被大女儿唾弃:“妈妈你太不上进!这些年你都做了什么?”
而当子君痛定思痛,收拾自己踏入社会,做翻译,做文员,直至在工作之余丰富自己学习陶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天赋,终成为一名艺术家,在短短的离婚后一年即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时,她女儿简直拿她当偶像,觉得妈妈是世界上棒的。
你看,小孩子其实很一针见血,他们不会管你现在是不是金山银海还是一贫如洗,他们更关注的是你是否积极,是否上进,是否阳光,是否正能量,而这种姿态,是装不出来的。你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你要对生活充满热情,才能点燃孩子的热情。
或许我们都曾有过雄心万丈的青春,然而当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后,许多许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会觉得平淡是真,安定幸福就好,往好了说是满足于当下生活自得其乐,其实就是蜗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不肯出来,工作、交际、学习都抱着得过且过的心里,茫茫然里不觉岁月流逝,一年到头回顾的时候一句话就能说完。
直到那天看到有人说,好多人的状态是“四十岁死,八十岁埋”才觉得心惊。还不到四十岁的年纪,真的就要一眼望尽了一生么?
带三宝的前三四个月里,我也曾安心于做一个全职妈妈,每天围着孩子转,心里惦记的无非是今天娃吃了多少拉了多少又学会了什么新本领,但慢慢觉得心里总有一个地方是空的,那是对自我价值的困惑,对平淡生活的不甘,不想自己身上的标签仅仅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也不认同将自己的所有成就感都寄托在育儿这一件事情上。于是开始做自己的公众号,帮家里爸妈卖特产,每天码字,打包,发货,带娃,渐渐上了轨道,人忙的比上班还夸张,连睡觉都觉得奢侈,但内心丰盈,无比满足。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的一环,有多少人满足于前几层的需求而沾沾自喜,却忘了上面还有更大的空间。
探索的路上,也见识到了更多出色的女子,有给娃做辅食做到创立自己的品牌专门做成品辅食的,有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参加学习成为正面管教职业讲师的,有带着娃游山玩水成了摄影杂志专栏撰稿人的,有给娃做衣服做包包被厂商聘去做设计师的……
其实每个人都有潜力,忙碌没时间不过是自欺的借口,毕竟懒惰颓废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振作努力却需要更多的毅力和坚持。如果你尚未找到自己的特长,不妨多看看书扩展视野,其实陪娃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自身的二次成长机会,也许在这个过程里,你会发现自己前所未有的天赋。
千万别将人生的意义都寄托在相夫教子这一件事上,这样你的成就感只能寄托在夫妻恩爱和望子成龙,实际上是将自己的压力转嫁到了丈夫和孩子身上,一旦有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出问题的概率较大,毕竟这两件事情都不在你的控制范围内),整个人生信仰就也随之坍塌。
别看着电视里罗子君翻身的速度像坐了火箭,平凡如你我,一无唐晶那样两肋插刀的白骨精闺蜜,二无贺涵那样的钻石王老五做备胎,还是早早开始修炼自身,哪怕全职也别丧失到社会上摸爬滚打的勇气和能力才好。
你向上的姿态,就是对孩子的身教。
专家理论网络上各种育儿的方法和技巧,其实仅仅是针对孩子成长教育的皮毛,所谓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是天价的学区房和补课费,而是父母本身的见识、修养、视野和人生格局。仅仅沉浸于金钱的多寡,环境的打造,物资的丰盈,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教育孩子需要坚定不移的原则,是执着的自我提升。愿我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