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核心问题就是,大名鼎鼎的拖延症!
每个拖延症患者心里,都住着一个无法被束缚的灵魂。相信不少妈妈跟我一样,简直感同身受:不到截止日期前一天永远完不成的文稿,不到机票价格涨飞永远定不下来的旅行……说多了都是泪。不过,这些好像都是成人世界的事情,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的例子也会出现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吗?
答案是肯定的。由于《余罪》而变身张一山迷妹的我,在重温童年神剧《家有儿女》时,就在刘星的人设上发现了这样的现象。
当刘星放学回家,理应放好书包洗手吃饭时,他却总是懒散地呈大字型躺在沙发上,不管不顾妈妈和姐姐小雪在耳旁的唠叨和催促,迟迟不肯起身去做下一件事情。而这样的场景,只有当妈妈大吼数声“刘星”,或者好言好语相劝“好好表现,等会会有更好好吃的”之后,才会告一段落。
这样的事情听起来是不是似曾相识?那就首先请出Mark老师来为我们详尽地解析一下这个现象。
隆重介绍我们的马克老师。
在Mark老师的讲解之后,你是不是对孩子拖拖拉拉这件事情了解更多了呢?Mark老师指出,孩子之所以会拖延,之所以会不听妈妈的话,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觉得接下来要做的这件事与自己的个人价值好像关系不大。
换言之,当你要求孩子做某件事的时候,孩子并没有在“立马完成这件事”上看到有意义的地方,比如妈妈的拥抱,缺乏充分的内驱力和外驱力去风风火火做这件事,但又不会在“拖着不做这件事”上看到可能出现的糟糕结果,比如说妈妈的黑脸,那自然也就不奇怪孩子会拖拉着迟迟不做。
对于解决孩子拖延的办法,Mark老师提出了“强化”这个概念。实际上,强化是心理学上非常,也在儿童心理学方面有着理论基础的一个概念。强化指的是一种作用,即实施强化后增加或减少某种行为。用大白话解释强化在育儿中的应用,其实就是两点:奖励与惩罚。
而Mark老师主张大家在育儿的过程中,合理而自如地在这两者之间切换。其实抛开拖延这一话题,赞赏与惩罚这两种方法,在育儿过程中大有用武之地。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非常需要爸爸妈妈在表现很好的时候给予一些赞扬,有时候犯错误了再加上一些小小的惩戒,以此来重复好的习惯,纠正不合适的行为。
后再去回想陪伴我的童年偶像刘星的例子,每当刘星磨叽时,妈妈刘梅大吼数声:“刘星”就暗示着一种惩罚,而“好好表现,等会会有更好好吃的”自然是一种奖励。在一个不合适的行为发生之后,刘梅的“强化策略”显然对刘星的“拖延行为”起到了作用。所以,赞赏与惩罚,可以和拖延与磨叽之间,建立攻克与被攻克的关系。
那么,就祝大家可以早日携孩子一起,走出拖延症的泥沼(笑)。
Banitte,一家源于韩国童装设计的时尚品牌,致力于为互联网时代下,给追求高性价比,高质量的年轻父母提供更有品质,更具个性化的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