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品牌内衣网

时髦、杂乱、本土出产、新的Zine文化用廉价打败了VOGUE

资讯 > 女装

2017-09-05 17:54:00

某一天发现,同事突然神神秘秘地怀揣一个小本子,没事儿的时候就在上面写写画画,有时候还出其不意地从兜里掏出几个「胶带」,小心翼翼地往上贴。当绘酱还不知道「手账」这个东西的时候,还以为它跟「账本」的意思是一样的……

然而早在手账兴起之前,歪果仁早就把这门剪切的艺术给玩疯了。当然,绘酱说的也并不是波普……小时候以为简简单单的手帖本居然摇身一变成了一种风靡年轻人中的文化,还有了一个属于它的专有名词「Zine」,怎么想,怎么都觉得……

这么随意真的好吗?

时髦、杂乱、本土出产,新的zine杂志开始崛起,它们故意使用低分辨率的贫乏字体,内容满是讽刺文学作品、填色页、傻乎乎的小测试和跨页插图,或是一些小范围的主题研究……曾经发誓说自己不会贴纸的绘酱,看着闺蜜贴了几小时之后,忍不住手贱尝试了一下,然后就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其实这种「乱拼」的艺术在时尚界早就屡见不鲜,论复制粘贴,就服MOSCHINO~

绘酱推荐

Zine似乎总有一种特殊的魔力,让追逐某个主题的人情难自控,不可自拔。Chloё Sevigny的《No Time For Love》就是一个例子:

前任和贴纸

大概会有很多人在「前任」的这道选择题上,选择了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祭奠,然而将它大大方方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大概是最好的一种自我放逐和救赎。

《Solo》的定位就完全不同。这是一本关注Zayn Malik离开OneDirection乐团之后面向的粉丝杂志;那些限制级插图,未经审核,质地不算上乘,但富有浪漫气息。

绘酱这种高清图控竟然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不得不说它们真的是杂志中的一股泥石流,大概爱上Zine的人再也受不了VOGUE那种女王般正统又缺乏恶搞气息的伪文艺咖了吧~别不承认,那个哈哈大笑的你绝对不是在看什么正经杂志!

《Solo》杂志截图

Zine文化在一个忠实且专注的群体中繁荣起来,同时又为这个群体代言发声。记得在英国,这样的现象还有一个专有名词:Meme(文化基因)——在一个文化之中进行传播的思想、行为。

利用Customer Behaviour(顾客行为)来赚钱这事儿,大概是商家最喜闻乐见的了~比如专业淘货类时尚杂志《Mushpit》,它们的目的就是要颠覆那些正统媒体为我们所塑造的不现实的女性形象。

copy&paste这件事 我们做得很认真-《Mushpit》

而它们所代表的所谓第三波女权主义(在后面的文章《面纱|在污点和私生子的阴影下寻求女性独立不是在闹着玩儿?》中有提到),比以前那些Zine杂志宣扬的女性主义要更温和一些,而且有一种志在重返辉煌的气势~

最特别的是,女权主义在年轻人群中变得越来越受欢迎,而且很多人还曾担心时尚会不会贬低了女权主义的价值。

时尚又怎么会贬低女权主义的价值呢?

绘酱推荐

不仅不会贬低,而且还能够为女性创造更多的价值~

年轻设计师Clio Peppiatt在Zine杂志《Polyester》联合策划的集体展览“Female Matters”就为了探索当今世界性解放,而作为一些隐蔽文化的受害者——女性割礼者,也在这里受到了公众的瞩目,该活动同时为她们募集资金。

活动中的另一名成员——Richard Malone则将Sylvia Plath的诵读作为其在Fashion East首秀的背景音乐。他设计的衣服,不像其他设计师品牌那样娇贵,就算是男性也能轻松水洗,目的就在于“挑战父权制的局限”。

因为什么都能说,什么都能表达,所以zine作为一个窗口,其实体现的是一种年轻人对于世界、生活和自我的态度。他们可以粘贴自己不喜欢的人,也可以放上心中所想所爱。可以同时在奔溃的边缘而又声称自己的生活如斯美好。

Claire Barrow的《High Flyers》zine

正如这本《Reject Everything》,深受喜爱的奥普拉,和令人厌恶的泰利·理查森(Terry Richardson 知名摄影师)被混合在同一个媒介上,还有一些非常大胆的语句,比如“Fuk LVMH企业时尚”。

不论作为一个参与者还是旁观者,Zine文化所代表的内容和未来的价值都是难以预估的。这不是一个不能说话的世界,相反的,我们要去说。粗俗、大胆、惊世骇俗,这些东西在拷问着人类的底线,同时也在震动着这个时代的心。

那句话说的好,「我抽烟、喝酒、纹身……但那都不代表我是个坏女孩儿~」所以就算是bra外穿又怎么样呢?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如果没有人听,那就穿出来吧~

绘酱推荐

冯唐说过,我要用尽我的万种风情,让你在将来任何不和我在一起的时候,内心都无法安宁。

绘酱的理解是,所谓风情,大概就一颦一笑,都是自己。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