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烧是大人很头疼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没什么经验的年轻父母,往往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是好。心急如焚的时候更容易头脑一片空白,不知道如何有效的控制体温,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冷静,不要着急,慌不择路的状态更容易给宝宝加重病情,使用科学合理的措施才能有效控制体温。
孩子的正常体温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短暂的体温波动,全身情况良好,又无明显症状,不必太过于担心。
在孩子温度不高的情况下,大人完全可以使用物理降温的方式。体温低于38℃属于低热,体温在38℃~39℃之间属于中度发热,体温在39℃~41℃之间属于高热。
如果孩子体温在38℃~39℃之间,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方法,物理降温的方法有很多,如多喝水、 温水擦身、降低环境温度、使用退热贴、多排泄、减少衣物包裹散热等,体温较高且长时间未退烧的情况下,就要送医院就医,遵医嘱配合治疗。
宝宝发烧,我们经常会遇到哪些习以为常的误区呢?正确的做法又应该是怎样呢?
误区一:用酒精擦拭降温——错!
千万不要用酒精给宝宝擦拭降温。这个已经经过十几年的验证了,不能用的。酒精擦拭会引起宝宝脱水和散热不均衡。
常用的物理降温包括温水拭浴、温水擦浴。但是要注意的是,冬天温度比较低,洗温水浴,宝宝有可能再次受凉。
其实物理降温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多喝水是物理降温,也是治疗的方法。喝水量足够,可以保证很多退热药起效,又可以让其他物理降温的方式起效。
孩子发热的时候,喉咙很痛,所以不想喝水和吃东西,我们不需要强迫孩子。可以用滴管鼓励孩子喝水。也可以使用大的注射器(没有针头的)往孩子两颊缓慢注入水,可以多次少量地给孩子喂水。这个方法非常值得推广。
喝水是口服补液盐冲调的水,里面有少量电解质和葡萄糖,可以帮助宝宝恢复体力。
误区二:贴了退热贴就等于做好退热了——错!
有妈妈会用退热贴贴宝宝后颈、后背、大腿等地方。其实退热贴对降温没有多大用处的,即使贴满全身,效果可能也不大。
如果孩子发热,头疼不舒服,可以局部地帖一个在额头,可以缓解发热导致的头部不适。
很多妈妈以为帖了退热贴就不需要物理降温,也不需要吃退热药,这是不对的。所以,孩子发热,还是老老实实物理降温和吃药吧~
误区三:吃了退热药就不用物理降温——错!
无论什么时候,孩子发热都可以采用物理降温。38.5°C以下可以优先采取物理降温。
如果体温上升不快,比如2个小时内从37.6°C升到37.8°C,这时不需要纠结上升0.2°C是不是很严重,只要多喝点水就可以了。
如果孩子体温短时间内上升得很快,比如在20分钟内从37°C升到38°C,那需要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
有一点要注意的,如果孩子体温上升很快,这种情况容易出现高热抽搐。体温快接近38.5°C时,要做好药物降温的准备。
体温超过38.5°C,已经吃药了,仍然可以继续物理降温,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误区四:体温不到38.5°C不用吃药——错!
一般来说,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超过38.5°C都需要吃药降温。
但是,如果孩子体温上升很快,比如20分钟内,体温从37.2°C升到37.8°C。如果等到38.5°C再吃药,可能就压不住了,体温有可能飙升到39°C或者更高。
所以对于体温急剧上升的孩子,接近38°C时就可以吃药降温。
反过来看,如果孩子体温上升速度慢,4个小时过去了,体温从38.1°C上升到39°C,而且精神状态很好。这时可以吃退热药,也可以暂时不吃药,采用更加积极的物理降温。这样子宝宝可以少吃一次药。
误区五:看医生之前不用先吃退热药——错!
孩子发热需要去医院了,可以先给孩子吃退热药。去医院看医生,其实不是让医生给孩子退热,而是找出孩子发热的原因,看是不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之类的引起发热。家长学习退热的基本知识后,自己也可以帮孩子退热,通过吃药或者物理降温。
误区六:吃了药没效果觉得退热药没用——错!
现在的、儿童退热的推荐药物是两大类,对乙基氨基酚和布洛芬。典型代表就是常说的美林(布洛芬)和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退热药的效果跟剂量很有关系。如果剂量没有用足,可能退热效果也不好。
选择用哪一种退热药呢?
如果宝宝发热不太严重,又是次使用,推荐泰诺林。6个月以下的孩子,仅建议使用泰诺林,超过6个月的孩子才推荐使用泰诺林或者美林。
误区七:体温超过38.5°C,一定要去医院——错!
宝宝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而且绝大多是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没有药,需要让孩子自身去恢复。所以不是凭借体温高低来决定要不要去医院。
这时,我们需要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如果孩子精神状态非常好,无论体温多高,都可以在家观察。
判断精神状态需要在孩子退热后判断,如果在发高热时判断,可能会误判。如果宝宝精神状态不好,发热天就需要去医院,由医生来找出发热的原因。
3个月以下的孩子免疫力非常低下。无论是什么感染,非常容易快速地扩散全身。所以,3个月以下的孩子,发热不超过38.5°C也要去看医生。3个月以上的孩子依据精神状态来决定是否要看医生,不只是看体温高低。
误区八:发热就要捂汗退热——错!
孩子发热时发冷,捂汗也不能解决问题。根据很多有经验的医生分享,孩子发热时发冷,一般是细菌感染,这时需要做血常规等检查。
就是发热不要捂汗!发热不要捂汗!发热不要捂汗!发热捂汗容易增加高热惊厥的风险,10个高热惊厥的孩子,8个都是捂汗捂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