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教育孩子不能单凭一腔热情来疼爱孩子,溺爱不过是包着糖衣的伤害,而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以后很难会有出息。在教育孩子上也是讲究“吃”的!都吃什么呢?教育专家说了,要“吃饭”、“吃苦”、“吃亏”,所以要想孩子以后能有所作为,必须要在小的时候就教会他们“吃”这三样。
吃饭是以后社会不可避免的社交方式,体现孩子的教养;吃苦是锻炼意志品质的方式,培养孩子自主能力;吃亏教会孩子谦让和宽容,带来豁达的心胸。
1、吃饭
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其实就是对一个人教养的直接体现。
世界礼仪大师威廉·汉森说过:“善于观察的人,只用一顿饭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样、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妈妈总是希望孩子多吃一点,于是就赋予了他“优先用餐权”:
刚出锅的菜先让孩子吃,有时候直接用手拿;饭桌上好的菜,自己舍不得吃,拼命往孩子碗里夹,然后美其名曰,我不爱吃;吃完饭,孩子碗一推就跑过去看电视去了,从来不会想着帮爸爸妈妈收拾一下……
这是我们表达爱孩子爱的常用的一种方式,我们期盼着孩子能快点长大,明白我们的爱和付出。可实际呢?孩子经常会把这些特殊权利当成是理所应当,你觉得一个连感恩、孝敬、教养都不懂的人会有出息吗?
教育孩子吃饭,不只是教育孩子餐桌上的规矩,更是我们言传身教地去和孩子一起学习为人之本,去传递一颗知礼感恩恭谨之心,去了解体悟惜福的意义,教会孩子要常保一个感恩的心。
不要再以爱之名做一些伤害孩子的事情了,餐桌这些礼仪必须要告诉孩子:
用餐前
遵循长者先,幼者后的原则,全部坐下后,方可开始就餐;规范端碗的姿势,幼儿大拇指在碗边缘、其余四个指头放在碗底,并养成习惯;
就餐时
要保持桌面整洁,吃饭不发出声响,尤其是饭在嘴巴里千万不要说话;不翻碟中的菜,更不能用餐具随意指人;
吃完后
要将残渣收拾尽自己的碗里,把椅子放回原位,不要忘记说,我吃饱了,你们慢用!勿以善小而不为,餐饮是以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主题。
和同事团建,跟朋友聚餐,在饭桌上谈生意等等,可以说养成良好用餐礼仪,是保证孩子将来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这种教养的养成,是父母留给孩子有价值的永恒的无形资产。
2、吃苦
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受苦,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今天不让孩子受苦,明天,这个世界就会让孩子受苦,帮他补上这节课。就像孩子要学走路,父母怕摔,总是抱着,结果等再想让孩子学的时候,他们所受的苦不知要大过小时候多少倍!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同学群里,毕业后很少联系的同学在微信群里借钱,说自己想创业,结果本来聊得热火朝天的群忽然鸦雀无声了。
这个同学是出了名的好吃懒做。小时候读书的时候,每天先是要要妈妈帮着穿好衣服,然后把洗脸水、毛巾备好才去洗,吃饭要喂,上学的书包从来没背过;读中学的时候,因为寄宿每周只能回去一次,他每次都是带上一个星期的脏衣物回家,再带走下周要穿的衣服……
他爸妈觉得只要好好学习就行,别的事情不用管,同学也没让他们失望,终高分考入了南京大学。到了大学后发现很多事情之前都没有接触过,只会学习,在生活就像个“白痴”,半年不到就辍学了。现在40多岁了,也没有想过找一份正经的工作,想通过不努力,通过借钱来发财。是啊,从小娇生惯养的孩子,哪能理解流汗和劳动的价值啊。
其实这样的结果父母是要负责的,很多时候,我们都太爱孩子了,以致于什么都舍不得让他做,一点苦都舍不得让他吃。然而终,却培养出了很多40多岁还在啃老的“巨婴”……
现在的孩子大都很聪明,但他们大部分后都没能获得意料中的成功,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意志力,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
吃苦的孩子,一般都是能干的孩子,会做很多的事情,同时,吃苦也可以从小预防孩子长大后偷懒和磨蹭的习惯,以及提早独立,让家长少担心,让孩子面对社会有更多的处世之道。
外国是如何给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1、美国
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青少年从小的时候开始,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则做小保姆去赚钱。
2、瑞士
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对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这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
3、德国
家长不包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4、日本
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5、加拿大
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本领,人们从很早就开始训练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加拿大有一个记者家中,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结各家各户送报纸。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分发报纸,那位当记者的父亲感到很自豪:“分这么多报纸不容易,很早就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们从来都没有耽误过。”
3、吃亏
人是否感觉到“吃亏”,是和他的价值观密切相关的。孩子正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而且孩子价值观的形成一定会受父母、同伴的影响。
活得明白是需要时间的,是吗?
郭德纲回答到:不需要,需要的是阅历。
3岁经历一件事,他就明白了,活到95都没经历过,他可能永远也不会明白。吃亏要趁早,从小一帆风顺不是什么好事。
郑板桥留下一句至理名言叫:吃亏是福。不得不说,在这个功利的时代这是一种智慧。很多时候,小事不忍坏大事,小亏不吃吃大亏。
在学校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学生的家长来找班主任闹,因为老师把他孩子调到了后一排(因为这个男生比较高,视力也不错)。这位妈妈没法接受这样的安排:“后一排根本看不清黑板,也听不清老师讲课,老师也很少能‘照顾’后排学生,而且后面不学习的孩子太多了,会影响他的学习,凭什么让我家孩子吃亏啊!”儿子也很认同妈妈的观点,到处说班主任偏心,还指责后面的同学是“差等生”。结果班主任把孩子的座位往前调了。考试依旧没有发挥好……
为了争取一个考前的位置,不让孩子吃这一个“小亏”,不仅给老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还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值得吗?
很多家长会得理不饶人,事事不吃亏,更加见不得孩子吃亏,但凡有一点吃亏恨不得亲自替他讨回公道。可就像郭德纲老师说的,大多数有远见的父母,都是让孩子吃点亏的。
他们为了培养孩子理财,明知道有被缺斤少两的风险,还是会鼓励孩子在放学后,顺便去菜场买点菜;他们知道孩子平时学习很累,但还是会在周末让孩子做点家务,因为孩子要知道生活的艰辛;他们会鼓励孩子把零钱给路边乞讨的人,很多时候他们也知道那可能是假的,但还是希望孩子能保持这一份善良。
教孩子学会吃亏,这是有智慧的家长应该做的事情,那您培养的就是有灵性、健康的孩子。从心灵上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教会孩子吃亏是关键的教育。
为人父母,不仅仅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支持和无条件地爱,更要有为之计深远的智慧。假如现在就可以知道,30年后你的孩子是什么样,他会做着怎样的工作,和什么样的人结婚,取得哪些成就,你会不会重新审视自己给孩子的教育,然后发现有些做得不够,而有些做得太多呢?
9月28日下午,在大朗镇人民政府指导下,由东莞市大朗电子商务协会、东莞市毛织服装设计协会以及针织力量毛织设计创新教育平台联合主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