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育儿是传统的一种家庭教养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农村,生活节奏加快,生存竞争加剧,年轻的父母对教养子女能够分出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隔代育儿、隔代教养这种教养方式在家庭教养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选择将孩子交由父母教养者越来越多!
“隔代育儿” 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种社会现象。很多人对隔代育儿持反对态度,隔代育儿真的这么糟糕吗?这和自己带孩子有什么区别呢?
有些育儿习惯需更正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很多生活上的习惯已经被更健康、更科学的方式取代,比如,孩子没长牙之前,很多爷爷奶奶喜欢用嘴嚼碎食物给孩子喂食。
而实际上成人每天会接触很多的细菌,婴幼儿的抵抗力较弱,经常性的口对口喂食容易将细菌传递给宝宝,使孩子患上胃炎、肝炎等传染性疾病。如今有很多的碎食厨具,已经完全不需要嘴嚼喂食的方式了,这一点是老人需要注意的。
还有就是老一辈人认为孩子睡不着,摇一摇、晃一晃孩子就会停止哭闹。但实际上,婴儿的大脑尚未发育成熟,频繁的摇一摇晃一晃会让大脑和颅骨相撞,严重的还会造成脑小血管破裂。
如果眼睛里的视网膜受到影响,还可导致弱视或失明,由此铸成大错,尤其是10个月内的小宝宝更危险。孩子睡不着,完全可以给孩子听听轻音乐、唱童谣、轻轻抚慰来促进孩子入睡。
隔代亲可能造成溺爱
我们在生活中会见到这样的情形:爸爸妈妈刚要教育孩子,孩子就跑去老人那里避难、搬救兵;有时候,父母没教育成孩子,倒被老人给“教育”上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隔代亲”。
年轻人相对老年人而言,年轻人更期待未来,会把成人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对孩子的要求更严格。
而老人不需要把自己的期望投射在孙子孙女身上,他们更希望孩子高兴,隔代之间缺乏一个角力点,所以往往就会产生隔代亲。
就拿吃饭来说,在幼儿园里中午吃饭的时候,父母带大的孩子一般都会自己吃饭,而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却需要喂食。爷爷奶奶相对父母而言,由于隔代亲的存在,很容易变成溺爱,孩子很容易养成娇惯的坏脾气。
教育观念易引发家庭冲突
由于生活的年代不同,祖辈和父辈之间的教育观念存在较大差异。在“您是否鼓励孩子在户外奔、跑、跳跃,尽情玩耍”的问题上,隔代家庭祖辈与家庭父辈差异较大 。
不鼓励孩子的祖辈有39.4%,父辈只有3%,经常鼓励孩子家庭的祖辈只有12%,而父辈却有55%。隔代家庭祖辈家长不是怕孩子摔了,碰了,就是怕孩子在玩中出问题,思想上比较保守。认为只要孩子不磕不碰就好。而孩子的父辈了解孩子的爱玩、爱动的天性,解孩子年龄、生理的特点,会鼓励孩子的正常运动、发展。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教育观念,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争夺主导权的问题,爷爷奶奶喜欢用过去的观念教育孩子,而家长则喜欢用现代的教育理念。两下相左,就容易造成争执冲突,影响家庭和谐。
老人牺牲了惬意的退休生活来帮年轻人带孩子,反而费力不讨好,教育观念的差异很容易造成婆媳口角,对家庭整体的氛围也容易造成不良影响。
隔代育儿可能会为青春期埋雷
孩子是谁带的就跟谁亲。父母不能陪伴孩子,时间长了,在孩子眼中“爸爸、妈妈”和“王叔、李姨”没啥区别,都只是个称呼罢了。更重要的是,随着孩子长大,随着能够自理自立,就会回到工作繁忙的父母身边,而时间不长就会撞上孩子的青春期。
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冲动,而由于父母在幼年对没有孩子进行足够的照顾,孩子对父母也就缺乏足够的亲密感,这时候叛逆就愈发严重,在冲突和争执中,亲子关系会慢慢恶化。
这一阶段造成的亲子关系的割裂,一般到成年也很难愈合,在孩子幼年期,若是父母真的来个大撒手,那老人帮你们省的心,就是为青春期埋的雷,一旦爆发,很难挽回。
隔代育儿的优势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爷爷奶奶更有经验!
很多的90后自己还是个孩子,要如何才能照顾好孩子?而爷爷奶奶已经照顾过孩子,有一定的经验基础。比如说,通常的育儿书上认为孩子活泼好动,要给孩子少穿一件衣服。但是在换季的时候却需要格外注意,这条理论是不能成立的。
换季时节老人对天气就很警惕,出门的时候明明气温不低,也一定要多带一件衣服,而很多的父母就不会注意到这一点。换季的时候,气温波动大,出门温度还很高,回来的时候气温就很低了,大人不会觉得有什么,但孩子体质弱,很容易感冒。相对于新手妈妈而言,老人的经验更丰富一些。
老人更有耐心!
相对于年轻的父母而言,老人对待孩子更有耐心。一方面是老人过了大半辈子了,大风大浪都见过,不会轻易的着急上火,心态比较好。而且惯察人情世故,对于孩子的情绪把握地往往比父母更准确,更能照顾孩子的情绪。
相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讲,老人总能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更多地交流,从而更好地了解并满足孩子的需求。
老人时间更充裕,为年轻人解决了后顾之忧!
现代的职场人承担着的压力,孩子如果由自己来全权照顾,很容易导致工作和技能的生疏、脱节。而交给托儿所或者保姆虽然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但是相对于交给祖辈来讲,老人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无法替代的,这样的血缘之爱,可以为孩子提供的心理支持,给他们带来足够的安全感。
只要老人没有过度溺爱孩子,孩子的成长是值得期待的。
调查显示,在幼儿园中,由老人带大的孩子往往更自信、更开朗,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可以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较少的心理健康问题等等。
平稳的心态!
老人一般都已经退休,不再为事业拼搏,而年轻人不一样,年轻人还要在社会上竞争,劳累了一天之后,“耐心值”几乎就已经耗尽了。一旦回到家之后,稍微遇到不顺心的事,可能就会发脾气,而孩子虽然年幼,但是对父母的负面情绪却反映敏感。因此,成人可能在无意间就将负面心理转嫁到孩子身上,妨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可是,已经脱离工作环境的爷爷奶奶们,承担较少的生活压力,所以心态平和很多。同时,老年人往往都童心未泯,喜欢和宝宝一起玩耍,更容易和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创造轻松的家庭环境。
如何处理隔代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老人带孩子的确有利有弊,但自己带孩子也同样有很多问题,每个家庭都有本难念的经,这个问题绝不是个“一刀切”的问题。很多年轻人因为育儿的观念等问题对父母指手画脚,甚至大加斥责。
不论对父母还是公婆,年轻人都要心怀尊重与感恩。俗话说“老马识途”,老人的人生经验总有值得学习的,需要尊重;辛劳了一辈子,晚年还要来帮着带孩子,需要感激。
想给老人提建议,晚辈不妨先甜甜地叫声“爸”、“妈”,或者送他们一些小礼物,再轻描淡写地谈事情。老人往往不好意思反驳,觉得这些小事儿和晚辈的孝顺比起来不算什么,很容易接受和改变。
想对老人提意见,别当着孩子、家人、邻居、医生等的面。老人往往很要面子,被当众一说,会觉得很下不来台,不但不会改,还会更加固执。老人特别高兴时也不适合说,否则让人扫兴。
散步、睡前看电视时,成功说服老人的几率会比较高。也可以教会老人用微信等自媒体手段,获取新的育儿资讯,走出育儿的误区。
把孩子养好,从小的方面说,是家长里短的小事,但从大的方面讲,一代人“失陪”或者“不失陪”,关系到这代人的人口素质,意义重大。
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对家庭来说,年轻父母应当切实承担起责任,上对老人尽孝,下对孩子尽心;对社会来说,用人单位应当积极创造条件,破除女性用工歧视,给员工必要的亲子时间;对国家来讲,应当提供更多的政策保障,诸如增加产假、哺乳假、探亲假等,同时完善育儿场所设施,积极探索新的托儿、育儿、教育模式,系统解决就近入托难、上学难以及小学生放学后谁来管、假期孩子谁来看等问题,给年轻父母创造更好的育儿条件。
随着国庆节的临近,都市的女性们是否已经为你们的假日衣橱做好准备?为了庆贺这个特殊而隆重的节日,我们为您呈现2023年秋季成熟女装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