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0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中国好手艺展组委会承办的“中国好手艺展”在北京炎黄艺术馆隆重开展。
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少而精,却很有代表性。百件作品是从2000余件经自由申报、专家推荐的优秀作品中精选出来的,涉及琢玉、雕镌、金工、髹饰、陶埏、织绣、印染、缝纫、编结、彩扎、剪刻、画绘等工艺门类,以“材美、工巧、器韵、时宜”四要素作为甄选和评判“好手艺”的标准。所谓材美,指珍惜材料、巧用材料;所谓工巧,指因材施艺、工契意匠;所谓器韵,指形完神足、宛若天成;所谓时宜,指制随时变、合宜适用。
此次“中国好手艺展”面向全国征集到的作品有2000余件之多,经专家推荐、专家初评、专家终评等环节,最终确定100件达到“材美、工巧、器韵、时宜”这一好手艺标准的作品入选中国好手艺展。台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林霞,创作的《原·衍生》系列与《紫椹图》系列2套作品双双入选并在此次展览中展出。
“中国好手艺展”以立意高、甄选精、阐释深、宣传广作为该展的特色:
立意高:站在国家文化战略高度,凸显中国手工艺的文化品质;
甄选精:专家评审组严格按“好”的标准来执行,展品要作为行业标杆;
阐释深:集中院内外学术力量进行作品评鉴,开展学术批评;
宣传广:通过展览、广告、网络和新媒体传播,结合电视和平面媒体专题介绍,以及图书出版等方式,持续地坚持好手艺标准的话题延伸,强化社会影响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福州出席开幕式。文化部有关司局、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中国美术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机构负责同志,以及专家学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入选作者、新闻媒体代表等参加开幕活动。开幕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主持。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的陪同下参观展览~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仔细看完全部展品,边看边说,这个展览定位在好手艺,很好!展览做得这么精彩,我很高兴!
右:台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林霞;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 吴南;右:苗伟。
紧随2017年11月20日下午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开幕的“中国好手艺展”,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下的文化思想、非遗保护与当代手工艺的价值取向等与展览息息相关的时代议题展开讨论的“中国好手艺展”现场对话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福州的主持下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专家学者和手工艺大师们济济一堂,常沙娜、甘而可、吴光荣、林霞、陈竞、仵应汶等人在台上分别从学术或实践角度探讨了当代手工艺背后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林霞入选作品《原·衍生》系列
林霞入选作品《紫椹图》系列
绛缕绣成满屏意,自然之道、四时之妙、丝绸之韵、民族之美都在《紫椹》中一一展现。叶镂骨延,实果参差,吐丝织物,细卵密布,桑影婆娑,意境悠远。热烈绽放的紫椹屏风散下一园的绛红,一桑一叶,一蚕一卵,一透一空,一针一线......将丝绸之韵和中华民族之美优雅展现,将台绣真正的抽拉雕技艺演绎得淋漓尽致,沉淀出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最大限度渗透融合的风格鲜明的新“台绣”。
1月17日,我国首套采用聚酯中黏工艺技术建设的50万吨/年瓶级切片装置在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公司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国在聚酯非纤维领域取...
2017秋冬缘尚儿,设计师好像在用布料玩一场折纸游戏。通过褶皱、拼接塑造或纤细、或夸张的廓形,并结合色彩以及大自然绘画元素,细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