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2018-02-06 14:13:36估计很多粑粑麻麻小时候都特别盼着过年吧~八九十年代的,物质条件相对贫乏,春节作为人隆重的节日,对那时候的我们来说,别提有多友好了。童谣有云:「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个「馋」,是全方面的,不光是年夜饭让人犯馋,新衣服让人犯馋,压岁钱更让人犯馋。
所以春节的「春」字,让人联想起的不是什么绿意盎然,而是锣鼓喧天,姹紫嫣红,普天同庆。比起老外「偷偷摸摸」地在袜子里塞礼物,我们的开年红,来得多么坦率,多么赤诚啊~
为此我还长久地同情过外国小朋友,毕竟他们没机会享受这样的好日子,但是,等我长大了才发现原来人的春节,并非一枝独秀,而是东亚地区一脉相承的盛大风俗。
比如,日本人也过年,并且,也会给小朋友发压岁钱。
《妖猫传》里,阿倍仲麻吕远渡重洋,来留学,还考中了进士。阿倍生于飞鸟时代,也正是在这时,日本耳濡目染着盛唐之风,引进了当时的农历——先后有元嘉历、麟德历、大衍历、五纪历、宣明历等等(这些历法基本都是唐朝历法,可见当时的日本版本迭代更新之快),过起了正月春节。
比如这几句诗:「正朝观万国,元日临兆民。齐政敷玄造,抚机御紫哀。年华已非故,淑气亦惟新。鲜云秀五彩,丽景耀三春。」
这可不是什么五言唐诗,而是日本平安朝时期某位大臣的元日应召之作。你看看这诗里的场景,是不是隆重到了眼熟的地步?日本人同样讲究「百节岁为首」。整个正月,被满满当当地塞进了许多节庆活动,细数起来,几乎每一项都跟有着脱不开的渊源。
不得不说,日本在过春节这件事儿上,保留下来的传统而典雅的「年味儿」,还是颇值得细品的。张继写「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日本,人们正喜欢选择前往寺庙聆听这一百零八声的钟声,以沉静而郑重的姿态,度过每一个难忘的除夕之夜。
那么东亚地区,还有没有把春节这套中式节日,保存得同样原汁原味的地方呢?有,那就是韩国的春节。
韩国人过年的方式,相当传统和复古。在韩国,一年中盛大的节日就是农历新年和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他们把正月初一称为「岁首」、「岁初」或者「正朝」,是新一年的天,必须谨慎行事,所以这一天又被称为「慎日」。
从初一到十二,他们用干支来称呼每一天。有毛动物的日子称为「有毛日」,而龙和蛇没有毛,辰日和巳日便被称为「无毛日」。如果初一是「有毛日」,那就预兆着是个丰收的好年头,如果撞上无毛日,那今年的年成可能就不太好。
和中日人民一样,韩国人例行会在年前进行驱邪的大扫除——「扫尘」,然后张贴秦琼和尉迟恭之类的门神年画。春联则选择在立春时张贴,虽然韩国官方废除了中文,但春联依然用毛笔汉字书写。
韩国人尚白,所以在春节的颜色使用上和我国不同。但一整套习俗,却也基本没差。到了初一,大家早起穿上新衣,举行「正朝茶礼」,也就是祭祖的礼仪,紧接着是「岁拜」——晚辈向长辈拜年,当然,压岁钱是的。而源远流长的屠苏酒,更是韩国除夕夜的必备「岁酒」。除此之外,韩国人在正月里还有些忌讳,比如蛇日不理发——看看,是不是更亲切了?
当然了,完全跟中式春节「撞车」,也就无趣了。实际上,新春的传承不仅仅在日韩被发扬光大,也因为地域的不同,文化的演变,产生了许多异于我国的庆祝方式。哪怕同样是年饭,日本和韩国也各具特色:日本人跨年,一定要吃荞麦面。一则象征长寿,二则表示与旧日的不愉快「一刀两断」;韩国人则选择在初一早上吃白色的圆形年糕,圆形象征着太阳的光明,白色意味着万物新生的纯洁。
如果说儿时对于春节的期盼,源于彼时日常太过贫瘠的补偿心理的话,那么现在,我们似乎也的确有了更多更丰富的选择。相较于在家被各路亲戚逼婚逼生二胎盘问工资,何不畅畅快快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新春旅行呢?
有作词人去日本时灵感爆棚,写出了「原来我非不快乐,只我一人未发觉」这样的名句。今年,我们也不妨去外面走走,去日韩感受盛唐沿袭下来的习俗,或者去周边品品当地的年味,接上爸妈也好,带上孩子也罢,摆脱那些功利化的攀比,认真享受愉悦的假期,也许才该是新春纯粹的庆祝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