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综合症就是在大假之后的各种生理表现。比如,在节后的两三天里感觉厌倦,提不起精神,上班的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神经性厌食、焦虑、神经衰弱等;老人难以适应突然恢复的清静日子;孩子无法安心为即将开始的学习做准备。这就是"节后综合症"的典型表现。
小宝宝也会得节后综合症吗?
闹闹腾腾的假期过后,很多妈妈说自己的宝宝们似乎对过去的假期还“意犹未尽”,每天都表现得很兴奋,晚上也不肯按照平时的睡眠时间入睡,怎么哄都哄不睡,以往良好的睡眠规律也都被打破了。
这可能与孩子在节日期间隐隐产生的心理压力有关。春节期间孩子会接触很多陌生人,如果孩子安全感不高,这种接触就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表现为宝宝难以入睡,多梦,或者半夜哭醒。
宝宝患节后综合症怎么办?
1、及时调节心理落差
节日期间家里来的亲戚朋友很多,置身于热闹的场景,宝宝可能会成为大家注意的焦点,但是一般年初六七大人们都要回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宝宝又要回归保姆、祖父母带的状态,难免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父母应该及时调节他们的心理落差。
(1)在上班前两天给宝宝打"预防针",告诉他们节日结束后的生活同以前一样,他们喜爱的亲戚和爸爸妈妈不能每天跟他呆在一起。
(2)在这两天有意识地让宝宝的看护者带他去游乐园玩,恢复节日里中断的情感联系。
(3)这两天父母亲可以有意识地和宝宝疏远一点,不要全天候和他呆在一起。
2、恢复良好生活习惯
节假日,大人们难得聚在一起娱乐,因此有时会无暇顾及宝宝的生活规律,宝宝的作息习惯可能被打乱,饮食和睡眠都难以保证。长期这样,有损宝宝的健康。
(1)节后,家里的环境要尽量从嘈杂恢复安静,确保宝宝有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和秩序。
(2)多和宝宝一起做些能平静情绪的游戏,比如给他讲故事,和他一起拼拼图、画画等,尽量少从事一些让宝宝兴奋、激动的活动。
(3)胃肠功能紊乱同样影响宝宝的睡眠,饮食上应戒除节日间的重油,为宝宝做些青菜淡粥,睡前一杯热牛奶也是很必要的。
3、饮食上的注意事项
(1)预防为主,早下手,从孩子刚学会吃东西时起,就要给孩子吃青菜。
(2)平时尽量少给孩子吃零食,并且多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让他在吃饭前有"饥饿感"。
(3)做菜时要讲究烹调技术和方法,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应把菜切得碎些、炖得烂一点儿,并且要注意变换花样和色彩搭配,以求引起孩子的食欲。
(4)孩子进餐时,可以先上青菜,稍后再上肉、蛋和其他主食。
(5)如果孩子实在不愿吃,也不要强迫,避免孩子边吃边哭,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反而起到坏作用。
后,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水果里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但与青菜并不相同。因此,不能用多吃水果来代替吃青菜。
4、孩子应及时收心
节假日,是孩子们开心的时候,而节后却让老师和家长感到分外头疼。不少家长、老师反映,孩子节后沉溺在游玩的乐趣中不可自拔,有的精神萎靡、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和不愿意看书,觉得学习没意思、太累等厌学行为,甚至憷开学。表现在身体上主要是因喝饮料、吃零食、上网和看电视过度引起的肠胃病、眼病和肌肉疼痛等病症。
小tips:闲暇时做做身体抚触
春节后爸爸妈妈要回归上班日子,产生的分离焦虑实际上是宝宝安全感缺失的表现,而性格偏内向、感情偏细腻的宝宝,表现得会更明显。家长在闲暇时,可以给宝宝做做身体抚触。这种抚触不仅针对婴儿,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同样适用。温柔的揉揉捏捏,其实也是家长与宝宝在情感上的无声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宝宝内心的焦虑感,让宝宝的心理平静下来。
操作:用食指、中指二指揉,称揉迎香。主治:感冒鼻塞流涕。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主治:惊风,烦躁不安。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天柱骨,或用汤匙蘸水自上向下刮。主治:呕恶,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操作:用拇指与示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拿肩井,一般提拿5次;用指端按肩井,称按肩井,一般按2分钟。主治:感冒,昏厥,上肢活动不利等。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四横纹。主治:腹胀、疳积、消化不良等。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五指节,掐5~20次,用拇、食指揉搓五指节,揉100~200次。主治:惊惕不安,惊风抽搐,咳嗽痰多,腹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