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品牌内衣网

2018杭州无人店人工智能展技术推动未来发展

资讯 >

2018-05-08 13:40:10

  一、物联网

随着5G标准的建立与信息传感设备(电子价签等)的大规模应用,物联网时代很快会到来,实体零售开始能够全链路数字化运营。

1. 一物一码

传统零售的一物一码,是条形码(一维码);新零售升级为二维码。一个重要的认知:码是实体场景的流量入口。新零售实践者希望用户产生一个的行为变化:要购物,先扫码。在百货商场,扫码看服饰搭配,商品详情等;在超市场景,扫码看商品溯源,商品详情等。线上场景+实体场景优势互补,增加用户体验,目的是促进销售。

2. 电子价签

盒马个在大卖场使用电子价签,解决了线上线下同步问题,价格同步,库存同步。作业效率提升,电子价签成为新商超的标准之一。据行业人士透露,阿里自己研发电子价签会马上推出,或许能普惠零售业。

3. 电子标签

RFID电子标签是物联网的基础,但由于射频技术的适用性与价格,只有部分使用场景适合。未来RFID是否有突破性技术,决定着商业物联网的未来发展。

当下零售业对二维码与电子价签的应用会非常普及,一个让线上线下场景融合成为可能,一个让线下线上价格同步成为可能。

  二、人工智能

1. 智能导购

零售业有一个很大痛点:导购问题。

百货服装业有导购,大卖场有促销员,都会面临水平不一影响销售。智能导购,是交互式的,可以对话的,比如:App里的机器人导购+人工导购。机器人导购比大部分人服务水准高(因为大数据),再用人工导购补充可以达到水准。

这个细分领域的格局,也就基本可以看到终局:几个平台型大公司的菜,做工具型软件的公司基本要歇菜,有机会赶紧卖掉。

2. 智能配送

目前新型大卖场与商超,30~60分钟到家是标准,即时消费领域(如:便利店),30分钟到家是标准。新零售时代,快递业也发生了变化,短距离配送,是未来的潮流。

短距离配送,按照传统方式,配送成本会让很多企业承受不了。其对配送标准提出了要求,必须通过算法与人工智能来优化,提高配送效率。基于算法与深度学习,完成智能配货与送货。配送效率,在于跑一趟送几单。

对于更多的新零售企业,短距离配送会采用第三方配送+自己配送的标准组合,每一趟配送的效率,人脑靠不住,只有人工智能才会给出快的决策。

3. 智能买手

只有做过零售企业的,才知道买手有多重要,但也知道有多难培养,需要了解商品、卖点、视觉陈列、销售波段等。笔者曾做过买手,深知这是一个复合型工种,不仅需要定量分析能力,也需要很多定性分析,甚至是直觉。

通过算法、人工智能打造智能买手,其意义在于:机器代替普通买手,解决人才问题;大数据支撑下的预测能力,提高销售能力,降低库存风险。

人工智能,必须要有大数据;有大数据,必须用人工智能。这是一对孪生兄弟,会诞生在大平台,成为行业的基础设施,赋能每一个零售企业。笔者认为这才会有社会整体效率,绝大部分零售企业是没有大数据采集能力的,也没有人工智能的开发能力。

  三、无人零售技术的应用

1. 无人收银

无人收银一般采用两类方式:其一是自助收银机,其二是手机扫码付款。对消费者而言是减少排队时间,这是个痛点;对零售企业而言是大幅减少收银员,这也是个痛点;对新零售服务商而言是数字化基础,必须无人收银。所以,无人收银是目前容易推动的,几方合力推动,在2017年特别明显。未来几年,无论是商超、百货,还是便利店,无人收银是大趋势,收银员会大幅减少,转为其它零售工种。

2. 无人导购

无人导购,是用智能机器代替了人,一般采用两类导购终端:其一是机器人导购,比如:购物中心的导购机器人专程陪购,很炫很酷;其二是手机智能导购。

对于零售业,导购非常重要,特别是百货领域,解应该是无人导购+有人导购整体解决方案,由大数据+人工智能做技术支撑。到目前,无人导购应用还不多,因为缺少平台支撑,只有天猫提出过数字化转型阵地在默默的实践与闯关。未来几年,导购员的职能要求会逐步改变,从推销商品转为经营用户为核心目标。

3. 24小时无人售货终端

24小时无人售货终端,是纯无人零售,大致有三类应用:其一是智能无人货架,适用于办公场景,占地几个平方;其二是智能售货机,适用于很多场景,占地几个平方到几十个平方;其三是无人便利盒子,适用于小区场景,占地至少十几个平方。

24小时无人售货终端,零售运营的本质是便利。核心有两类便利:其一是距离的便利,离用户更近;其二是时间的便利,24小时营业。未来几年,24小时无人售货终端的应用,便利店一定会被重构。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