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儿童节,大多数爸爸妈妈留家里好好陪伴孩子,或者给他们一定的奖励。那么,家长究竟怎样奖励孩子呢?用物质奖励诱导孩子:
假设一个星期后孩子可以从母亲那里获得500元的奖金,如果告诉孩子,“要是到时你再等两周的话,就可以拿到550元的奖金”,孩子就会回答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就再等一等,拿550元”。
但是,让我们设想另外一种场景:孩子明天过生日,他可以从母亲那里得到500元的奖金,这时候,如果对他说“要是你可以再等一周的话,就可以拿到550元的奖金”,相信作用不大吧,孩子会想要立马获得满足感,选择明天就得到奖金。
像这样优先选择眼前立刻就能获得的满足感,也会在孩子们的学习上体现出来。虽然孩子们都懂得为了遥远的将来,现在要好好学习这个道理....
但依然会不知不觉地去选择放松、用娱乐来满足自己眼前的欲望,一边口中说着“学习什么的明天再开始也无妨”,却没有行动,把学习放在一边,一拖再拖。
倘若对“读书”进行奖励,大概孩子会好好读书、认真完成作业,但未必能保证成绩有效提高。若是对“成绩”进行奖励,会令孩子把成绩作为更直接的目标。我们的直觉是对“成绩”进行奖励,效果会更好
然而,如果你们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结果却恰恰相反。更好、更有效地提升学力的是对“读书”进行奖励。
这又从何说起呢?一方面,奖励孩子们认真读书是提升学力较显著的方法。而另一方面,在“成绩”方面得到奖励的孩子们,学力没有任何提升。当然,无论是哪种情况,孩子得到奖励都会非常开心,而想要奖励的心理也会让他们干劲十足。
那么,为什么对“考出好成绩”进行奖励并不能促进学力的提高呢?关键在于,孩子们对奖励做出了怎样的反应,是否有所行动。对“读书”进行奖励时,孩子们明确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即应该好好读书、完成作业。
而对“成绩”进行奖励时,大人没有明确告诉孩子们具体方法是什么、究竟应该如何做。孩子们想要得到奖励,也鼓足了干劲,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做才能提升自己的学力。这里提出的观点就是:不应该依据考试成绩作为指标给予奖励,而应该依据准确目标给予奖励。
话已至此,培养孩子的方法有那么多,别人的方法也不一定完全适合自己,想要孩子三观正,家长还需多多用心,需要注意的地方多的去了,最后,小马嘟嘟祝大家儿童节快乐,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