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对孩子的教育就信奉“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类似的老说法还有 “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老子打儿子不犯法”、“棍棒底下出孝子”、“小树不修不成材,小孩不打不成器”、“子不教,父之过”,即所谓“棍棒教育”。虽然现代父母打孩子的现象已远远不如以前那么频繁和严重,但气急了或者认为孩子犯错了会打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
事实上,家庭暴力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和行为的扭曲。
1、是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虽然幼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尊心越来越强,打孩子是对自尊心的严重损伤。有的孩子越打越“皮”,从逆反、对抗发展到破罐破摔、自暴自弃。
2、是迫使孩子说谎
有的孩子慑于父母的压力,表面服输,内心不服,来个“好汉不吃眼前亏”,学会了见风使舵,看人脸色行事的不良性格。
3、是容易使孩子形成暴躁的性格
家长对孩子动辄打骂,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经常挨打不仅容易使孩子产生暴躁的性格,在行为上也是给孩子的攻击性示范。当孩子与他人相处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当遇到某些不良刺激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有的孩子离家出走、浪迹社会、终走上犯罪道路与父母的打骂不无关系。
教育中要有痛苦的成分
虽然小编反对动不动就打孩子,但惩罚必须要有!就像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说的那样,“光靠鼓励是不能完成教育的,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不打不骂不惩罚,培养不出孩子。”在加拿大,还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家长在什么情况可以体罚孩子,这条专门法律俗称“打屁股法”,这也意味着在孩子犯错时,家长需要适度的体罚孩子。我觉得只有经历皮肉之苦,才会明白犯了错误需要付出代价、承担后果。
惩罚的方式也有很多,比如浪费食物罚饿肚子、对长辈不尊重罚做家务,还有罚站军姿,罚跑步等等。后提醒一下爸爸妈妈们,咱们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一点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处罚后,也别忘了给孩子一个拥抱,让他知道爸爸妈妈还是爱你的。
现在的教育,“宽松”似乎成了主流,好像只要严一点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和不理解。其实,我们可能是混淆了严厉和严格,严厉是强迫、是惩罚、是负面情绪。而严格是准绳,是把高要求化为自律,终形成孩子的好品质好习性,从小被严格要求的孩子,长大才不会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