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你成为父母的那一刻开始,孩子就该成为你生活的中心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都需要你时刻保持关注。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总恨不得孩子能够掌握天下所有的知识和既能,从而往往忽视了孩子人格的培养,你应该要清醒的明白,在孩子的成长教育过程中,有很多东西,要比功课更重要!
一、培养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比什么都重要
“00后”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得到父母的极度宠爱,没有受过一点挫折,因此,容易变得任性自私、缺乏同理心,只要稍微遇到一点不随自己意愿的小事,他们就承受不了,极端情况下甚至会选择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来对抗。
有教育心理学者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厌学症;人际关系问题,如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同学交往等;挫折适应问题,情绪低落、自卑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等。
很多父母努力地挣钱给孩子买学区房、关心孩子在班上的排名,希望孩子将来能考个好学校、有个美好的前途,却很少关心孩子是否快乐,很少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心性教育。他们认为,只有“为孩子创造学习条件”是特别重要的,其他事情都可以暂时搁置。
据太原的一位中学教师反映,有位学生因品行上的问题,老师严肃批评了他。而孩子的家长却当着孩子的面对老师说:“你只要教他读好书,考好试,别老教他理想、人格之类的东西,否则到了社会上反而混不好。”
之前,我跟一个朋友说: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校条件,让他们上个大学,这充其量只能影响到孩子将来的起点,但培养出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培养出他们对知识的热爱,让他们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阅读习惯,这直接决定孩子将来能走多远。
像那些高考一结束就“焚书泄恨”的人,无论去了怎样的学校,将来都不会有真出息。而这些孩子对读书的极度仇视,往往与他们之前一直被父母逼着“好好学习”有关。
可是,家长的名校情结都太重,把孩子送进北大清华还不满意,还要送进美国常青藤。但真相是,那里的学习环境未必适合自己的孩子。留学生在那里因为压力大而自杀的,或者因为跟不上而退学的,早已不是个例了。
孙玉红说,把孩子送进名校留学,只是一个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不是说你送进去之后就不用管了,还得重视对孩子的心理辅导。”
二、除了“作业做了没”,还得学会跟孩子聊点别的。
遗憾的是,无论是健全人格的培养,还是学习热情的培养,都没有标准答案,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它们是奢侈品。
独立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从让孩子快乐开始的。可是,很多孩子,从小就缺乏跟父母之间的亲昵感,这样,他们能快乐吗?
有的父母,舍得为孩子买很贵的衣服、很贵的玩具,甚至在买天价的学区房时也不会皱一下眉头,却很少花时间跟孩子聊会儿天,不会通过心声交流给孩子制造亲昵感。偶尔跟孩子呆在一起,他们也不会跟孩子沟通,除了“作业做了没”他们根本不知道跟孩子聊点什么。
这些父母对孩子在物质上特别大方甚至是一掷千金,通常人们都会理解为“太爱孩子了”“舍得为孩子花钱”,其实不然,也许,一种更靠谱的解释是:因为他们不会跟孩子交流,不会向孩子表达感情,所以,买很贵的衣服、很贵的玩具,便成了他们对孩子表达感情的唯①方式了。 然而,物质的方式,其实是特别简单粗暴、不用心的,这是一种智力上的懒惰。
幼年和童年缺爱、缺乏和父母的亲密感的话,这个孩子的一生差不多就要被毁了——在恋爱和婚姻中,他们不会以正确的方式跟自己的伴侣相处,常常导致婚姻不幸福,甚至,他们还不会以更现代、更亲昵的方式跟自己的孩子相处,而是把父母当年对待自己的那一套方式给“继承”下来。
父母要制造跟孩子的亲昵感,就得先学会心声交流,学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知道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甚至,你还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孩子,跟他一起体验他喜欢的那些东西。
三、你越有本事,就越不会“望子成龙”
在世界范围内,父母对子女成才有着近乎变态的期望。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成了父母未竟事业的载体。可是,如果孩子的个性没有得到尊重,没有得到释放,即便是取得了你所希望看到的那种“成功”,他也不会快乐,他的人格也不会健全。
因此,父母千万不要过于望子成龙,尤其是,不要强迫孩子去实现你自己的意志、不要逼他们去追求那些功利的俗气的“成功”。
三年前,曾有一位朋友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这一代人,好像没有我们的父母那一代望子成龙心切了?”我说:“这是因为,我们这一代,认为自己比我们的父母要成功。”“你的意思是,我们这一代中,那些认为自己不成功的人,仍然在望子成龙?”“应该是这样的吧。我的感觉就是,父母越不成功,望子成龙之心越切。”
红二代取名字,“A小B”结构的特别多,如X小鹏,X小琳,陈小达,李小雪,李小峰;“ABB”结构的也很多,如罗点点、X瓜瓜、毛东东等。但无论是哪种结构,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并无人起名时郑重其事的寄托期望或表达志向之意,显得极为随意。为什么影响现当代政治走向的群体,反而在给孩子起名时完全不沾政治色彩,而且完全不带有寄托美好希望和寄托的痕迹?
答案或许很简单。只有普通人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超过自己,有远大前程,所以起名常用字多为表达美好祝愿的形容词和名词,如:伟、刚、强、丽、芳等。而1949年后A小B的父辈们身居顶层社会,对子女的人生道路并无特别期待,不会指望他们还能比自己更出色,对子女的态度更多是宠爱。他们很容易被视为父辈小一号的复制品,得名A小B是极为自然的事情。
可见,自己越成功,就越不会在望子成龙方面过于刻意。
如果要给自己现在的“努力奋斗”找出一个有格调的理由的话,应该就是:为了自己以后不会成为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甚至,成为能够包容孩子“不成器”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