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又看了特别不愿意看到的消息——
初中生被理发后跳楼自杀!
10月22日下午4点,(学生)毕某某的班主任在征得家长和孩子同意后,陪(学生)毕某某去理发店理发,理的是平头。
理发后家长和孩子都没有提出异议。
在毕某某请假期间,10月29日下午班主任主动家访。
与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过程愉快。
家访时毕某某曾表示,与其家长有过多次争执。
11月2日上午,毕某某在信息交流中表示,自己是被家长逼的。同天下午2点左右毕某某跳楼身亡……
可能很多人会疑惑:“剃个头就自杀?是不是太玻璃心了?”
是不是玻璃心,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玻璃心”并不是青少年学生自杀的原因。
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石中英曾说过:“真正直接引发自杀者在某一时刻下定决心结束自己生命的,是人生意义的匮乏感。”
2017年,学生自杀事件屡次出现:
1月13日,广西梧州藤县一初中女生在考试中离场进入厕所后从四楼跳下,留下字条称“不想学习,愿望是想做个厨子”;
3月4日,陕西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在宿舍内上吊身亡;
4月19日,广东深圳一高三女生留遗书跳楼,称“父母都不理解我,万一没死给我一刀”。
每次看到一个个这样的消息,心疼!
看见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眼前消失。
你是否会想到我们自己,年轻时候的你是否有过冲动的时候?
年轻的你是否也有过伤心欲绝的时候?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父母。”
学生自杀事件频发,除了谴责新时代学生的“玻璃心”外,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偏离轨道的生命观,以及人生意义的匮乏。
他(她)们并不是玻璃心,是因为家庭和学校情感上的给予关怀、沟通越来越少。
他(她)们的内心没有温情填补,交流的空间逐渐被“分数”压缩,于是他(她)们走上了极端。
父母和老师不能忽略孩子的感受,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感受到人间有爱,人间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