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品牌内衣网

妈妈你知道吗?我再也不想讨好别人了!

资讯 >

2018-11-21 16:43:04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乖”、“听话”成了衡量一个好孩子的育儿标准和目标。为了能培养出一个 “乖孩子”或者一个“听话的孩子”,多少家长和孩子前赴后继,但结果怎样呢?

20年前,一个叫高岩的女孩儿,被保送到北大中文系,但在上大二的时候自杀了!可以想象父母是多么的心痛。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想传播负面消息,而是想请爸爸妈妈们一起思考:为什么受伤的都是这些乖孩子?讨好型人格有错吗?任性到底好不好?

“好人”自己生活得快乐吗?显然不快乐。而归结他们不快乐的原因,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讨好型人格。

那么这种性格和思维方式的人为什么会让自己陷入郁闷和痛苦呢?我们不妨来看看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思维模式:

“我需要表现友好才会被爱”

讨好型的孩子自己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因为需要爱,所以才会讨好。

整个童年里他们都是以这样的方式与父母相处的,从来不顶嘴,从来都觉得父母特别爱他们,如果犯了什么错误宁愿自己内疚,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委屈。

他们把所有的委屈、不甘心、不忍都变成了“我不够好”、“都是我的错”,不断的进行自我攻击。

而这样的孩子在父母面前因为实在太乖了,让父母觉得自己的教育真的很成功:我的孩子不哭、不闹、不提要求、特别好商量,一路学习成绩表现都特别优异。

却不知道这样的孩子活得充满压抑、充满委屈,自我攻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命模式。长此以往,当自我攻击达到一定程度,就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

追求

讨好型人格往往追求,在他们的认知里,我要表现的无缺,只有了我才会对自己满意。

他们做事非常细致、周到、有耐心、要求高,还特别能包容,在周围人眼里他们做人做事的之高是他们自己都不曾了解的。

就因为对自己要求很高,而自己却对这一点没有任何认知。他们会觉得大家都一样啊,所有人不都是对自己要求很高的吗?

因为“看不见”自己,所以他们认为自己只有达到某种所谓的“”我的人生就圆满了。

但其实这个是没有内容的、也没有具体标准,只是一种概念,却让人一直在努力追寻,从未放弃过。

内心没有力量

在讨好型人格的认知里,别人快乐了我就快乐了。妈妈会认为孩子快乐了我就快乐了,领导会认为员工满意了我就满意了,这是多么伟大的表现!

为了这个自己都不知道的“伟大”,他们不懂得拒绝,没有界限,更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表面上非常快乐和知足,内心却往往因为无法拒绝别人而痛苦不堪。

一个人既要有让别人舒服的能力,更要有爱自己的能力,当自己舒服了,周围人才会真的舒服了。

讨好的人认为,我拒绝了别人,别人会伤心、会难过,就不喜欢我了,我就变得不再被需要。

而事实是很多人都被拒绝过,很多人也拒绝过别人,活在自己制造的幻像牢笼里,以为世界就是自己想象的样子,其实只会离自己的心越来越远。

而委屈、压抑、自责会让自己身体越来越不健康,如果去看看体质的话,讨好型人格多会是气郁型或者血瘀型体质。

那么不讨好别人,任性就好吗?任性的人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就可以很舒适的生活吗?当然不是,我们看到任性的背后也有未被满足的需求。

当一个人的内在越平衡,外在世界才越平衡。讨好与任性不是单一的,偏向任何一边都是一种偏颇。

其实关键不在于是否讨好还是任性,而是内心是否有力量。

有力量的人不需要任性的表达,他们在那里,就表达了一种界限、一种尺度,是一种不可侵犯同时又让人舒服的气场,这是一种平衡的气场。

所以无论是培养一个讨好还是任性的孩子,都应该是一个内心有气场的孩子。

我们做每一件事,都问问自己的内心是否是和平的、是心甘情愿的,然后去做的时候,就不会再有自我攻击,也不会有委屈,而内心也会告诉我们不喜欢、不情愿就不要做。

越是害怕被拒绝、不被需要、不被爱,越是需要反思自己被什么所控制了,被哪些信念系统绑架了?从限制性信念系统里把自己解放出来,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还自己身体和心灵的自由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