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到小孩子有挤眉弄眼、“卖萌”的表现时,未必真的是由于调皮、没规矩,很可能是患上了抽动症,需要就医并接受心理咨询,同时配合药物治疗。
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肌肉收缩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精神疾病。
起病年龄通常在2-21岁,以5--10岁多见,男孩发病明显多于女孩。症状较轻时,表现为眨眼、皱鼻(易与鼻炎混淆)、咧嘴、晃头、耸肩、自言自语、话多、骂人等。
在被要求控制时,孩子可以轻度控制和稍加掩饰。
但控制时间短,很快又恢复症状。抽动症状较重时,孩子会出现多部位肌肉交替或同时抽动,动作幅度明显加大,表现为握拳、跳跃、甩手、跺脚、呃逆、不停咀嚼吸吮等。
尤其是当患者压力大、焦虑、恐惧时,抽动的症状会愈加激烈,并一直延续到成年。
抽动症是儿童多发疾病,但是往往因为家长的忽视,以为孩子是在卖萌、淘气、吸引人注意,延误治疗加重病情。
此病病因复杂,至今尚未有定论。常见的说法有遗传因素、孕产期异常、病毒感染、环境因素、心理因素……
除了及时就医治疗外,我们也就家长如何从心理健康层面帮助孩子,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不过度关注症状
当家长确认了孩子不是在“卖萌”,而是患上了抽动症,而抽动症是不可自控的神经障碍时,就不要过度地关注孩子的症状了。
尤其是不要用强制手段要求孩子去努力克服抽动。不论孩子因为抽动而感到紧张焦虑,还是因为紧张焦虑而引发了抽动,都会消耗他们的体力和内心能量。
所以父母越是能平静、坦然地接纳这个现实,越有助于孩子放松并接纳自己,越有助于改善抽动症状。
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
家是一个人一生中呆得特别久的空间,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而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对抽动症患儿来说更为重要。
有科学研究发现,在抽动症患儿的家庭中,要么存在过度溺爱孩子的现象,不停地满足孩子各种要求,逗孩子高兴;
要么父母要求过于严厉,不断控制孩子的自主行动和意愿, 或者对孩子期待过高,安排大量的学习、训练课程,给孩子带来不良情绪体验。
以上两种做法都会造成孩子的大脑神经系统持续兴奋或紧张,在一定程度上促发了儿童抽动症。
家校沟通要做好
案例中的聪聪因为一系列“奇特怪异”的表现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不但加重了他的抽动症状,还让他产生了很强烈的自卑和愤怒。
出于对聪聪的保护和心疼,父母让他休学在家了。
建议有抽动症状的孩子的家长与学校和老师深入沟通,坦然地告诉老师孩子患病的情况,不要因为爱面子而羞于启齿。
同时请老师能够包容孩子,也帮忙做好同学们的工作,争取大家的接纳。
给予孩子适度的关爱
这是特别关键的一条——患有抽动症的孩子,往往收获了家人过度的关注,却没有获得他们内心想要的关爱。
还以聪聪为例,被祖辈和爸妈过度关注,从生活到学习,他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大人的监视和包围中。换句话说,聪聪被过多的爱给吞噬和包围了,内心的压力可想而知。
正如外婆不停地喂食营养,就像不停地填塞她对聪聪的爱一样。试想假如孩子内心已经被富余的爱满贯,又哪还有空间继续接纳他不想要的“爱”呢?
而对于木木来说,他恰恰缺乏足够的关爱——父母的情感状况使木木经常处于一种担惊受怕、精神紧张的状态。
虽然跟随爷奶生活,让他感觉到自己被爸妈抛弃了,所以内心才会产生强烈的愤怒、孤独和失落。
这类“缺爱”的孩子出现抽动症状,一方面是内心不良情绪的外在体现,另一方面也确实能达到“吸引关注”的目的——他们希望通过自己患病来获得父母对他的关爱,希望得到家人对他更多的照顾。
了解了以上这些内容,希望爸爸妈妈们不再忽视孩子出现的频繁眨眼、做鬼脸等一系列举动,平日多加观察、多加留心。
假如这些举动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且呈现加重的趋势,父母则需要带孩子尽快到医院神经内科就医,同时辅以心理治疗和疏导,尽早帮孩子拜托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