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去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叫《悲伤逆流成河》。相信不少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应该印象比较深刻吧!
这是一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电影,电影全程围绕“校园欺凌”来拍摄,讲述了一个引起大众关注的社会问题。
女主角是生活在贫困单亲家庭的高中生易遥,有着从事按摩职业的母亲,平日里母亲总是对她没有好脸色,又打又骂,叫她“赔钱货”。
由于母亲疏忽,导致易遥间接染上了妇科病,易遥向母亲开口要钱,换来的还是一顿责骂,只能偷偷去小诊所。
这件事被早就对易遥有恨意的小米知道,所以易遥得病的事被小米大肆宣扬出去,本身易遥就因为家境贫困不受待见,这下同学们更有了欺凌她的理由。
他们用世上极其恶毒的字眼,下流的绰号来羞辱她,易遥被贴上了种种标签。
当校花的意外死亡被怪罪到易遥头上,她终于崩溃了,选择了自杀来控诉那些给她贴上“标签”、欺凌她的“凶手”,然后她说:“你们永远都不会承认自己做过的事情有多恶毒。”
这样的事件听起来离我们很远,但是在我们身边常出现的类似情况是:在大人聊天的时候、父母教育孩子时候,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话:
“我家孩子就是个胆小鬼!”
“这孩子是个小霸王,不知道让着弟弟。”
“纸老虎一个,一点都冲不出。”……
是不是很熟悉,胆小、霸道、自私、自卑……这样一个个的标签,随口就被贴到了孩子身上。
一、给孩子贴标签容易,要撕下来却很难
曾有一个学生,他的各方面成绩都相当优异,除了英语。原因就是他曾经的一位英语老师,总喜欢用尖锐刻薄的言语评价学生,常给成绩不好的学生贴上“差生”之类的标签。
而当时这位学生长了满脸的青春痘,英语老师总以“太丑了”形容他,导致了他很长一段时间没办法抬起头来,没办法接受自己的脸。
直到过了很多年,自我意识成熟后,他才能接纳了自己的缺点。
不要给孩子贴任何的负面标签,特别是6岁以前的孩子,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对大人的依赖性很强,外界给予的心理暗示他们很容易接受,会根据大人给的标签寻找归属感。
如果负面标签在他们身上经常被重复强化,会成为一种固有标签,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一辈子。
我有些来访者是咨询家庭关系相关的问题,有部分人是源于童年父母打击式的教育以及言语上的摧残造成了家庭矛盾。
对于以前的事,他们的心声大多是这样:
“我很难原谅我的父亲。”
“我能不计较,但我不想原谅,我到现在还没有勇气真正面对。”
“我永远不会忘记和释怀的。”……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不是故意给孩子贴标签的,只是说话不太注意,有口无心,但对孩子来说,任何的评价都不是一件可以忽略的小事。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标签效应”,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无论好坏,这标签所带来的社会及心理压力,会影响这个人的个性意识和自我评价。
孩子在这种效应中表现尤其明显,他们信任家长和老师,会把大人所说的话当成真理。
如果被贴上的是负面标签,造成的破坏力很大。即使孩子起初会抗拒自己身上的负面标签,但随着他人的重复评价,孩子会陷入“自证预言”的心理模式。
二、正面标签使用不当,同样伤害孩子
如果被贴上的是正面标签,假如孩子的自身能力达不到标签的标准,会带来打击,使得孩子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
有这样一批人,被耶鲁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称为“出色的绵羊”,他们是哈佛、耶鲁、学府里的学生。
他们每个人都着很光环,就像绵羊外表那层浓密的羊毛一样,一旦剃掉,会发现他们身上寄居着恐惧、失落、无助、焦虑和孤独。
三、他们身上有太多的标签,所以他们更怕失败。
标签效应的理论建立在根据社会期望来完善自我构建的基础上,简单来说就是按照社会大众的期望来使自己成长为这样的人。
即使是正面标签,例如“懂事”“听话”,会限制孩子发展成长性思维。
社会评价体系是多元化的,我们所设立的“听话”标准没办法符合所有评价体系,只符合当下场景中的孩子与我们的预期一致。
这个“听话”的孩子,到了其他场景中,ta会一直听话吗?
对孩子夸奖方式可以是“我刚看到你主动地和楼下阿姨打招呼,她一定会觉得你很有礼貌。
”在这样的表扬中,明确地交代出证明评价所适用的场景,以及要夸奖的原因。
这样的方式避免孩子把“标签”等同于“自我特征”,避免将其纳入自我评判体系。
四、标签是用来撕的,而不是来给成长设限
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提到:“标签化能让社会与他人更快的认识到自己,是为了快速寻找到认同感与存在感。
但有时候,过分着迷于自己的标签,会逐渐迷失真实的自我,让你找不到未知的自己。”
不轻易给孩子贴标签,等于不给ta的人生设限。敢于撕掉在孩子身上的标签,就给ta了更多的成长机会。
孩子的成长是个不断进行自我实现的过程,设定目标和理想是前提条件,如果给孩子贴上一个标签,那ta就会用这个被赋予的标签定位自己,未来也渐渐向这个方向靠近。
一个从小就被夸是个“读书的好苗子”的孩子,ta可能当初想做个体育健将;
一个被说“有多动症”的孩子,骨子里有的音乐天赋,由于接受了太多的心理暗示,放弃了安安静静地拉大提琴之路……
五、人生有可能,别给孩子设限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一位校长激动地在为学生们讲着美好未来:
2年后,你们会完成A Level的学业;
再3年后,你们会去理想国度,上理想大学;
再5年后,会踏入社会工作;
你们在座的很多人,今后都会进入行业工作……
校长用短短的1分钟总结出了人的一生。
有一位学生反驳的校长的观点:有的人22岁毕业,可27岁才找到工作;有的人没上过大学,但在18岁就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有人15岁热爱的事情,会在25岁改变了想法……
六、人生中每一件事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时间、自己的节奏。
“标签”只是一种表面刻板的印象,和“河南人爱偷井盖”“新疆人都能唱能f跳”“内蒙人都生活在大草原上”一样,是某些现象,并不是事实。
别用标签来给孩子下定义,这些很可能会变成魔咒,束缚了孩子的一生。
我也试着用场景化描述孩子好的方式来夸奖小花,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是单纯地给ta贴一个“出色”的标签。
“我今天看到你很早就起床看书啦!”
“妈妈发现你能自己刷牙和洗脸。”
“你跟小伙伴分享了玩具,她很高兴哦!”
“你答应妈妈几点回家的你做到啦,真棒!”
某天,小花轻轻地在我耳边跟我说:“妈妈,谢谢你。”
我很疑惑,“为什么突然说谢谢?”
“因为你总表扬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