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已入冬,天气却干燥多变,儿童发烧进入了高发期。
发烧是小儿常见的症状和就医原因,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和某些急性传染病等造成的。
无论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发热均可引起患儿食欲减退、头痛、烦躁不安、咽痛、失眠等,需对症治疗。
一定限度的发热(体温≤38.5℃)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消除病原体和致病因素而不需给予退热。
但高热或长期高热不退可致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尤其是热有可能诱发高热惊厥(俗称高热抽风)、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
医学研究表明,体温升高1℃,心率增快10~20次,当心率≥160次/分,心脏功能就会发生衰竭。
发高烧的孩子都有气急现象,体温越高,呼吸频率越快,那些已有心肺疾病如先心病的孩子特别容易发生猝死,因此需要积极降温,防止大脑和全身多器官的损害。
一、如果孩子发烧,家长可以掌握以下几点,沉着应对:
1.保持室内温度。
保持21~24℃的舒适温度,让宝宝卧床休息,每隔1~2小时监测一次体温。
2.合理饮食并勤喂水。
吃些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如牛奶、米汤、绿豆汤、少油的荤汤等;食欲好转时,可改半流质饮食,如藕粉、粥、鸡蛋羹等,少量多餐。
病程中孩子不太想喝水,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脱水症,以致高烧持续难退,医学上称为脱水热。
正确的做法是,给发烧的孩子频频喂冷开水,每天至少400毫升。发烧伴有出汗、腹泻、呕吐,症状较轻的,可以稍微补充点淡盐水。
3.不用急于退热。
一些小儿体温处在37.8℃以下的低烧时仍照吃照玩,没有明显不舒服,家长只需暂时观察即可。
应详细记录小孩的热型、热度、分期和同时伴有的其他症状,需要时向专科医生提供可靠的病情资料,有利于医生早期明确诊断,给予正确处理。
4.别滥用退热药。
滥用退热药的现象比较普遍,降温过快并不一定表示病情在好转,还可能引起孩子大汗淋漓或发生虚脱反应。
正确的做法是,孩子体温若低于38.5℃,多喂冷开水,若体温超过39℃,可服用退热药。
退热药每隔4到6小时重复一次,记得遵医嘱服用;既往有高热抽风史,这次发病又伴有高热、烦躁不安者,可及时服用退热药。
5.用药物降温。
世界卫生组织(WHO)新近研究证明,传统的物理降温对感染性疾病所致高热者弊多利少。
由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热可通过药物降温来实现,不要随意使用物理降温。
二、临床上,物理降温只用于以下三种情况:
(1).半岁以内婴儿发高烧(体温≥39℃);
(2).5岁以下有高热惊厥史的发热患儿,在此之前需先服过退热药;
(3).热(体温≥41℃)退热药有可能无效,但物理降温如温水浴却有效。
三、目前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有:
(1).头部冷敷:将毛巾用凉水浸湿或用冰袋敷在宝宝前额部,每5~10分钟更换一次,此法适合于年龄稍大的孩子。
(2).温水洗浴:水温在37℃左右,通过刺激血管被动扩张,促进热发散。擦浴时用力要均匀,至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稍长些,擦浴后用大毛巾将宝宝包好。
(3).温酒精擦浴:3岁以上的孩子,可使用酒精擦浴降温。酒精的浓度一般以30%~50%为宜,温度以32℃~ 35℃为宜。
用纱布或毛巾浸蘸酒精后,有规律地擦拭上述大血管分布处。
6.合理选用抗生素。导致孩子发烧的原因有很多,搞不清是什么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就随便使用消炎药,会加重孩子肝肾负担,使病原体耐药增加,不利于身体康复。
孩子一旦发高烧,应该去找儿科医生看,寻找发烧原因,亦可做些必要的检查,如化验外周血液中白细胞,帮助鉴别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对症下药。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临床发现,对于发高烧的孩子来说,60小时是个分水岭。
许多病情的转折都发生在60小时左右,好转了或者恶化了。
如果60小时之内没有出现新的症状,只是反反复复发烧,就继续给孩子服药。
一旦持续烧3天,且状况越来越差,或伴有其他症状如呕吐、腹泻、咳嗽、抽风等,可能转变成肺炎、细菌性痢疾等,须带孩子去医院看急诊,进行复查,避免耽误病情。
8.警惕发热后低体温现象。孩子感冒合并高烧,经正规治疗后发生发热后低体温较为常见,家长不必惊慌。
国内一项对比研究显示,发热后低体温与发热、热程、退热药、激素的应用无关,与患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完善有关,而病程长短与低体温的持续时间显著相关。
因此,应鼓励患儿多进食流质食物和温开水,适度保暖,留院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隔一小时测量体温一次。
同时积极控制原发感染病,对症支持治疗,患儿体温会在12~24小时内恢复到正常值范围内。
9.是否输液由医生决定。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认为输液降温效果好,现有无数证据显示,输液并不比口服药退烧来得快。
孩子发烧,家长和孩子一样煎熬,但还是要保持相对的沉着冷静,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休养康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