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品牌内衣网

宝宝喂养中容易犯的8个错误 来看看你犯过几个

资讯 > 童装

2017-03-01 11:41:10

均衡而充足的营养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因此,在孩子的吃喝上妈妈们肯定没少操心。可好心有时也会办坏事,喂养不当反伤孩子健康。下面这些妈妈容易犯的8个错误,你犯过几个?

  宝宝上火了就喂水

一些妈妈认为喝配方奶会上火,还有一些妈妈认为秋冬干燥,便会给6个月以内的宝宝喂水。但是这是个大误区,6个月以下的婴儿不能喂水,越小的宝宝越危险。喂水会减少宝宝的饥饿感,使喝奶量减少,从而导致营养不良,严重影响早期的生长发育。

正确做法:6个月以内婴儿不需额外喝水;6~12个月的婴儿按其意愿,顺其自然的喝水;1岁以后儿童每日饮水量为每10kg体重喝1000ml水。

奶越浓越有营养

牛奶是补钙的来源,而钙是促进孩子骨骼生长的重要营养素。一些家长看着孩子近个子没怎么长,就想着给孩子冲奶粉冲浓一点给孩子多补点钙。比如,三元奶粉要求30毫升水加1勺奶粉,家长却在30毫升水中加了2勺奶粉。

而真相是,不按照奶粉罐上的冲调方式去冲调,奶粉兑浓冲调出来的奶高浓度、高渗透压。而孩子的肾脏发育的不成熟,是不适合高渗食品的,兑浓的奶只会增加孩子的肾脏负担。

正确做法:家长切记,必须按照奶粉罐身上的说明来冲调奶粉!

辅食越烂越好

给小宝宝添加辅食的时候,一些宝妈们认为越烂的食物,宝宝吃的越香。更能避免宝宝噎着。实际上这也是喂养宝宝的一个误区。

刚添加辅食时,宝宝的确应该吃一些糊状的食物,但是随着宝宝出牙越来越多,如果食物还是过分稀软,会严重影响宝宝的咀嚼能力发展,往往还会影响吐字和发音。很多宝宝说话晚都是这个原因。

正确做法:早期因孩子牙少、肠胃发育也不完善,需要把辅食做成糊状,但随着宝宝咀嚼能力的提高,在添加辅食2~3个月以后,就应该由细腻的米糊菜泥逐步过渡到煮烂的大颗粒食物,10个月左右甚至可以给宝宝一些胡萝卜条和芹菜条磨牙,还能促进宝宝口腔发育。

  多吃动物肝脏好

动物肝脏一向给人“补铁”的印象,的确,肝脏中的铁以血红素的状态存在,人体对它的吸收率要大于其他来源的铁,如果依靠吃肝来补充铁,在吃的量上,可以比其他含铁食物少一些。

不过,肝脏作为分解毒素的一个脏器,它的重金属以及药物含量要比其他器官相对多。对身体发育尚未完全的孩子,肝脏并不是的选择。

正确做法:如果要吃肝脏,可以优先选择禽类的肝脏(如鸡肝、鸭肝),在作为婴幼儿辅食时,每周不要超过25克。而且对于不缺铁的孩子来说,也没有必要经常吃肝脏,只要注意均衡饮食就好,比如每天摄入适量的肉类和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认为孩子不适合吃粗粮

吃粗粮?恐怕孩子不容易消化吧,而且孩子也不喜欢粗粮的口感,那还是算了吧。事实上,现在的孩子吃得太精细,而粗粮中富含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利于通便,对牙齿的发育也有好处。1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尝试吃粗粮啦。

正确做法:粗粮的口感往往不好,因此给孩子吃粗粮,的方式是煮或者蒸,或是吃全麦面包、玉米馒头、小米粥等。孩子吃粗粮好,但也不应过量,否则会影响蛋白质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吸收,每日摄入粗粮不超过主食总量的1/4为宜。

从来不敢给孩子吃生的

不少妈妈总认为,加热后的蔬菜要比生冷的蔬菜对身体更加温和。殊不知,有一些蔬菜加热后营养流失严重,特别是水溶性维生素较多的绿叶类蔬菜,只有生食才能更有效地为人体提供营养。

正确做法:吃蔬菜的时候可以以炒为主,同时适当以沙拉的形式补充生食蔬菜。别担心孩子消化不了,因为所有生的食物里都有酶,而酶有促进消化的作用。

餐桌上的食物种类过多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的饮食均衡,总是准备很多种类的食物。其实这样并不好,尤其是如果孩子本身就挑食,家长这样做其实是在纵容孩子。孩子一顿饭本来就吃不了太多食物,如果爱吃的食物偏多,自然会排挤那些他不爱吃的,于是,挑食偏食的习惯就会加剧,根本达不到均衡饮食的目的。

正确做法:要想让孩子吃他原先不爱吃的食物,那么就要把“干扰项”尽量去除,餐桌上只出现两三个选项。的搭配是一个孩子原来就爱吃的(但量不多),另外是孩子不爱吃但你想给他吃的,这样就能让孩子在没有太多选择的情况下均衡进食,改变挑食的习惯。

“儿童食品”更适合孩子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儿童食品”,如儿童酱油、儿童挂面等,商家还宣传儿童就应该吃儿童食品,不少爸妈也觉得既然写了儿童食品一定更适合孩子。

实际上,我国目前并没有2岁以上儿童的专用“儿童食品”标准,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儿童食品”通常仅有外观和体积上的差别。而且为了迎合孩子的喜好,很多儿童食品都会加入大量的糖、盐,以及各种各样的香精和添加剂,这样的食物并不适合给孩子吃。

正确做法:购买儿童食品的考虑在于食品的安全性,而安全的食品往往来自家里的厨房和天然食材。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保证孩子的饮食多样,就可以基本满足全面均衡的营养需求。如果怕孩子缺乏什么营养素,也要在医生的测定和指导下适当补充。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