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品牌内衣网

这七个习惯伤耳朵 你却还在给宝宝做

资讯 > 童装

2017-03-04 13:31:08

宝宝的耳朵和眼睛一样,都需要家长的细心呵护。生活中有太多没有注意到的小细节,都可能损伤宝宝的耳朵和听力。

捏紧两侧鼻子用力擤鼻涕

有的家长给孩子擤鼻涕时,习惯用两个手指捏住他的两侧鼻翼,让他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种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危险,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鼻涕就会在压力的作用下被从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捂嘴捂鼻打喷嚏

人的咽部与中耳鼓室之间有一个咽鼓管,它维护着中耳与外界的压力平衡。打喷嚏如果捂紧嘴和鼻子,会使鼻部压力增高,细菌、病毒就容易随气流由咽鼓管进入压力低的中耳鼓室,从而引起急性中耳炎。

  捏鼻子灌药

孩子生病了却不愿意吃药,怎么办?捏着鼻子灌吧。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可能都有过被灌药的经历,现在面对自己的孩子,也用这招吧。且慢,捏鼻子时孩子会挣扎哭吵,这样可能导致鼻腔分泌物或药水通过孩子短直的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其实捏着鼻子喝药除了闻不到苦药味外,并不能影响味蕾。另外,孩子的鼻腔黏膜、血管比较娇嫩,捏鼻子喂药时,家长的力度如果没控制好,还会导致鼻黏膜和血管损伤。

经常给孩子掏耳朵

孩子的耳朵里面有耳屎,爱干净的家长会忍不住给孩子掏,如果不小心损伤耳膜,也不能马上发现;有时掏耳朵工具不卫生,病菌很容易进入耳内,引发感染,造成耳道流脓,影响听力。

  让小宝宝平躺着喝奶

让宝宝平躺着喝奶,宝宝的身体处于水平位,很容易引起呛咳,此时奶汁便可能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小宝宝的咽鼓管长度较短而宽度较大,更加接近水平位置,奶水很容易经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急性炎症。

  拍打宝宝的脸

和孩子逗着玩时,拍拍他的脸当然可以,但注意要避开耳朵。打脸时如果打到了耳朵,孩子的耳膜在大力冲击下可能受到损伤,出现穿孔。如果损伤到耳膜而家长没有发觉,穿孔的鼓膜会使中耳与外界相通,除了对听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外,还会失去保护作用,外界的细菌、污水、异物都会经穿孔进入中耳,引起感染、流脓,情况严重又不及时治疗的话,还会引发脑膜炎等其他疾病。

抗生素用得太随意

孩子耳朵发炎时,医生会根据病情建议使用抗生素。但抗生素用多久呢?当然是要用足疗程。可是有的家长不这么想,他们的标准是,孩子的耳朵不痛了,或是耳朵不流脓了,说明病已经好了,不发炎了,当然就不必再使用抗生素。

家长这种随意停药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样会导致药量不足,药效不够,不能完全杀死细菌,使细菌产生抗药性,不仅不能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反而会导致病情加重或迟迟不好,后可能出现无药可医的情况。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