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可是,早春的天气,也是任性的很,几天艳阳高照,几天风雨交加,忽冷忽热不说,早晚温差还那么大。
对于体温调节功能尚不完善的宝宝来说,穿衣的确会让妈妈有些烦恼:穿薄点吧,室内室外、早晚正午的温差还是有些大;穿厚点吧,宝宝活蹦乱跳的一会儿一身汗,真是让人烦恼!
这时候,如果家里有老人,则会建议给宝宝穿厚点,因为“春捂秋冻”,春天一定要捂好。可是,什么程度才算是“捂好”呢?如何判断宝宝被“捂好”了呢?又会不会“捂”过度了呢?
什么是“春捂秋冻”?啥时要“捂”?
“春捂秋冻”的意思是说:“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冠”。“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尚有寒意,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季穿了很长时间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很难适应冷暖的变化,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冒、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
“春捂”是有道理的,但凡事也有个度,“捂”过了火,就会出大事儿。那么何时捂,何时不捂呢?搜索小编通过国搜一下了解到,15℃是捂与不捂的临界值,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就不需要捂了。
如果温差大于8℃那么请坚持捂一段时间,因为人体对体温的调节适应是需要时间的,而宝宝身体各项机能发育尚不完善,抵抗力弱,更需要时间来调节。
“捂”得够不够,要摸锁骨和后背
爷爷奶奶带的孩子,穿得大多比较多。很多老年人喜欢按照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孩子衣服是不是够,以为手摸上去凉凉的,就给孩子加衣服,结果捂过度了。
判断孩子衣服是否穿得多,有两种办法:
,摸孩子的锁骨,如果锁骨是温热的,说明衣服穿得刚刚好;第二,摸后背,如果后背有汗,甚至衣服都已经湿了,说明衣服穿太多了,应该及时减衣。孩子穿衣件数和大人一致或比大人少一件很多家长有‘孩子要比大人穿得多’的想法”,这其实是误区。”
无论什么季节,都应给宝宝选择穿棉、真丝或麻质,吸汗而不刺激肌肤的衣服。过紧、过厚的衣裤会限制宝宝的运动和发育,不利于排汗、透气,遇到凉风就容易伤风感冒。孩子小脚容易出汗,家长要常常捏捏宝宝的小脚,发现是汗津津的就要及时更换棉袜。
“穿衣公式”:气温+衣服增加的温度=26摄氏度
一位儿科医生用了三个月时间,总结出小孩“穿衣公式”。这是她在她女儿身上总结出来的经验。她随身带一个温度计,记录当天气温几度、女儿感冒时穿了什么衣服、出汗时穿了什么衣服、室内温度多少、室外温度多少。
经过3个月的实践总结,得出结论:气温加上衣服所能增加的温度,控制在26℃,是孩子舒服的穿衣状况,不会着凉打喷嚏,也不会动一动就出汗。
根据测量,每件衣服能增加的温度是:厚羽绒服9℃,薄款羽绒服6℃,稍厚弹力絮棉衣5℃,厚羊毛衫4℃,棉背心4℃,抓绒衣服3℃,薄外套3℃,厚棉毛衫2℃,薄棉毛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