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品牌内衣网

父母学堂 “允许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

资讯 > 童装

2017-03-07 09:10:02

父母总是渴望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希望每天看到孩子灿烂的笑脸,享受做父母的幸福快乐。然而,幸福的童年绝不意味着只有笑脸,幸福也不意味着拒绝哭泣。

相对于笑,哭可能更接近于我们的本质。如果你只爱带笑脸的孩子,注定无法让孩子真正的幸福,因为他可能有一颗弱抗挫力的玻璃心。

不是温柔就OK

三四岁的童童(化名)想搭一个像自己一样高的塔,然而,搭着搭着积木总是倒塌。终于童童有些生气地大哭:“我搭不了那么高。”妈妈看到童童因为搭不高而哭泣,心疼极了,赶紧过来安抚童童:“宝宝,不哭,这些积木不好,妈妈给你买些可以搭得很高的积木,要不,妈妈帮你搭怎么样?”

童童反而更生气了:“不要,我不要。”妈妈:“宝宝不哭了,我们吃点好吃的怎么样?”童童:“不吃,我就要搭很高很高的塔。”妈妈:“看动画片?你不是看动画片吗?”

童童听到看动画片,停止了哭泣,露出了笑脸。放松的禁不住抱着童童亲了一下。看到孩子的笑脸,妈妈不再纠结难受,舒了一口气,心情也阳光起来。

此情境中母亲的反应很常见。乍一看,甚至可能会感动于母亲对孩子的爱,因为母亲用自己的力量想方设法把孩子带离痛苦,重获笑颜。是的,看到孩子明媚阳光的脸庞难道不是母亲的欣慰吗?

然而,细致地体验这个化哭泣为笑颜的过程,其中多的却是母亲的焦虑,而并非温柔的容纳。真实往往很残酷,觉察和面对并不容易,这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困难所在。

他也在感受你的感受

童童的内心可能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我是的,我想做什么都可以做成。我现在却搭不成想要的高塔,这怎么可能,不是的好可怕......

妈妈来了,她看起来很紧张焦虑,看来这件事真的可怕,她和我都无法面对。她好像不愿意看见我哭和难过,这会令她不安和难受,她在努力地哄我开心。我一笑,妈妈不焦虑了,她还抱着我亲了一下。

母亲的内心可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宝宝搭不好生气哭泣,我好难受。孩子这么小就要承受这种无助,我真恨不得自己替孩子承受,我是个爱她的好妈妈。看,她笑了,我心里踏实了,舒服了,禁不住亲一下表达我此时的心情。

从这个很难觉察的心理过程可以看出,母亲自始至终并未看到孩子的内心需要,而主要看到自己的需要,顺着自己焦虑的感觉,通过控制孩子的表现和感受,把自己的感受调节到一个舒服的状态:我是一个好妈妈,牺牲自己给孩子开心和幸福。只可惜,这终究是个美丽的幻想,拒绝面对孩子的沮丧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虚假的自信是定时炸弹

婴儿期获得的感(即感觉自己无所不能的幻想)是健康的、适应的,然而,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正常的现实生活一定会提供幼儿逐渐打破感的机会。

就像童童搭不了想要的高塔,这是造物主自然安排的学习体验挫折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接受自己并非的,面对并接纳自己的有限的基础上,逐渐锻炼了强健的内心,抗挫力,或者称为从挫折中恢复的能力就是这样锻炼起来的。

有的父母为了锻炼孩子的抗挫力,刻意创造挫折,倒实在是没有必要,因为自然的生活本身提供的已经足够。

这种强健是建立在真实的、自我是有限的基础上,而不是在能干的父母的帮助下,继续维持幻想的自信,虚假的自信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在这个谎言再也难以为继时。

悲伤哭泣是面对挫折的开始,因为接受自己是有限的过程,同时也是哀悼自己失去感的过程。哀悼通常比维持表面上的欢笑更能给人们实在的力量感。而母亲见不得孩子难过,在焦虑的驱使下剥夺了孩子从挫折中恢复的宝贵经历和体验。一般长度的人生,几乎没有人可以一辈子不遭遇挫折。

  经验

家长不要强硬的制止孩子哭泣,孩子情绪不好时大人需要做这三步:

  1、父母自己调整情绪

“其实孩子哭的时候,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德国心理学家卡萝拉·舒斯特认为,孩子的哭闹会让父母处于一种特别状态,让许多家长怀疑他们为人父母的能力,所以父母会对孩子的哭泣紧张、排斥、反感。所以接纳孩子情绪的前提是要父母自我调整情绪。

  2、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哭泣时,不要打断也不要呵斥,你只需留在他们身边,轻拥着孩子,让他们尽情地哭泣,不要急于发表意见,你只需让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妈妈关心你的感受。待孩子发泄完就自动会停止哭泣,而不需要别人的呵斥或中断。

  3、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找到孩子哭的原因,然后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帮助孩子心情好起来,但如果孩子提出无理要求,坚决Say No。为了取悦父母,孩子在想哭泣时和害怕时就会压抑自己,犯了错会撒谎,遭受欺负会隐瞒不报。如果在父母面前都要戴上假面具,孩子在哪里才可以做真实的自己呢?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