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品牌内衣网

华夏纺织文明故事(36)线迹成章——杨守玉与乱针绣

资讯 > 女装

2019-08-01 09:03:00

民国时期,各地纷纷开设女子学堂,如南通女工教习所、正则女校、苏州女子职业学校等,这些学校开始有专门的课程传授刺绣技艺。

此时的中国刺绣工艺,除了沿袭传统外,西方艺术的传入也使得它开始向现代设计演变,出现了不少勇于向西方学习、改革传统的刺绣名家。乱针绣的创始人杨守玉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大师(图3-56)。

杨守玉,原名韫,字瘦玉,光绪二十二年(1896)生于常州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曾经做过清朝的福建道台。常州当地的民间刺绣发达,绣娘云集,有深厚的刺绣传统。

杨守玉从小跟随表姐学习刺绣技艺,并和表哥刘海粟一起学习绘画,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她后来在武进县立师范求学期间又跟随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学习绘画,毕业后于民国四年(1915)进入由吕凤子创立的江苏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担任绘画教师,民国九年(1920)改任刺绣科主任(图3-57)。

受到当时大环境的影响,艺术领域也经历着中西文化的融合,画家出身的吕凤子认为传统刺绣中的花鸟虫鱼重形似而不重神韵,所以显得呆滞无神,而配色也落于俗套。

他希望能把传统刺绣技法和西方绘画原理相结合,以色丝为丹青,使绘画与刺绣融为一体。在吕凤子创作思想的影响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反复试绣,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杨守玉终于创制出一种以水粉画为底稿,运针纵横交叉、长短不一的乱针绣法,当她的乱针绣作品《老人头像》、《少女与天鹅》等在国内外展出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当时吕风子曾建议将这种创新的刺绣工艺命名为“杨绣”,但为人谦逊的杨守玉坚辞不受,便用校名命名为“正则绣”,又称乱针绣、针画。

与“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苏绣等传统刺绣相比,乱针绣以西洋绘画为基础,讲究光线的明暗度和色彩的对比度,细节刻画不像传统针法那样细密、排列整齐,而是通过绣线一次次加色,一层层绣制,看似针法紊乱、毫无规则,但在错综复杂之中,一针一线皆含有精细理法(图3-58)。因此,乱针绣作品远看立体感很强,栩栩如生,具有西洋油画的光色透视效果。另一方面,乱针绣的题材十分广泛,自然风光、人物肖像、抽象作品,甚至摄影作品,都可成为绣工的选择。这些题材多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因此很容易引起观者的共鸣。

可以说,由杨守玉创立的这种乱针绣是将我国传统刺绣工艺和西洋油画融为一体的创举,也是对我国几千年绣法的一大突破,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独特的艺术特色,为我国刺绣从工艺品发展成为艺术品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为中国刺绣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