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品牌内衣网

伤害孩子的四大式礼貌

资讯 > 童装

2017-01-08 11:24:11

是个礼仪之邦。但有一些常见的式礼貌,对孩子的成长却是有害的。这四种式礼貌可谓历史悠久。据观察发现,随着年轻父母的成长,不少已有改观,但仍然会有部分父母,会自然地犯“礼貌性”的错误。

以下这些以礼貌为名义的伤害,是不是也曾经发生在你或者身边人的身上呢?

让大的让小的——伤害孩子的物权观和自我认同感

4岁的哥哥在玩自己的玩具时,2岁的妹妹来捣乱。俩人争抢起来的时候,妈妈看到了,抱起妹妹,安慰她的同时以责备的口吻对哥哥说:“妹妹还小,你要多让着她!”哥哥情绪爆发了,一边大哭,一边嚷着:“不让,就是不让!”

大的让小的,大的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我们一代一代都是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希望6岁前的小孩子就严格遵守这个传统,去背负这么沉重的道德包袱,未免太苛刻了。

谦让的传统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孩子争吵时,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借用这种传统礼貌规则来“批评大的,保护小的”,结果往往是大孩子认为父母偏心或者嫌弃他,渐渐变得叛逆或者不自信,而小孩子却恃宠而骄,变得越来越任性。

这个场景不仅发生在很多有二宝的家庭,在几个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也会出现。比如小区里面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发生了争吵,有些大人为了和别的家庭礼貌相处,通常对自己的孩子说:“你大一些,要让着弟弟、妹妹。”

其实在孩子发生争吵时,我们做个中立的仲裁者,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再选择处理办法,做到不偏袒,不护小。你可以走过去跟孩子们说:“嘿,告诉我刚才发生了什么?让我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谁先说?”等孩子们说明情况之后,再帮助他们分析。

逼孩子打招呼——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建构

妈妈带孩子回老家,出发前就跟孩子说见到爷爷和奶奶要大声问好。可是孩子到了老家,怎么说都不肯叫。妈妈烦躁地说:“快喊爷爷啊,怎么这么没礼貌呢?太不听话了。”结果是妈妈越批评,孩子就越犟着不喊。

见面问好,尤其是见了长辈要问好,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基础的社交礼仪,是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但若为了培养孩子的基础礼仪,而采取逼孩子打招呼的方式,就往往会事与愿违,尤其是对于叛逆期的孩子来说,越逼迫他就越叛逆。

还有爸妈见孩子不肯打招呼之后,为了给自己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给对方一个合理的台阶,就说孩子有点内向,一种常见的情景是:

妈妈带着孩子走在路上,迎面来了一个奶奶,妈妈于是忙叫孩子打招呼。对孩子说:“快,叫奶奶。”可是,此时,孩子往往躲在妈妈身后,一副羞涩的样子。妈妈只得无奈地对奶奶说:“我家孩子太内向了,不好意思!”

这位妈妈为了不让对方尴尬随口就说孩子内向,却没见此时孩子咬住了嘴唇,一脸通红,往妈妈身后躲得更紧了。妈妈直接给孩子就贴上了“内向”的标签,于是一个笃定不爱打招呼的孩子,就可能这样被妈妈强化出来了。这个妈妈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摧毁着孩子的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让孩子缺乏力量去自我成长、自我构建。

实际上,要培养孩子“见面问好”的习惯,并不需要逼迫,大人做好榜样就好。

如果爸妈总能热情地与别人打招呼,那么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养成“见面问好”的好习惯。

对别人的夸奖说:“哪里!”——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妈妈带着孩子在小区骑自行车玩,有个阿姨看到了夸奖说:“哇!你家孩子车骑得真好啊!”这种时候,这位妈妈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好多小朋友都比他骑得好呢。”孩子听了,一脸黯然。

听到夸奖时,习惯性地回复“哪里!哪里!”这也是父母常见的谦虚和礼仪方式,然而,对孩子而言,很多时候却是一味毒药,甚至会瞬间杀死孩子那点脆弱的自信心。

就像这位妈妈,她的过分“谦虚”完全没注意到孩子内心的活动,也没有顾及孩子的“面子”,更别提保护孩子的自信。如果经常这样“拒绝”别人对孩子的夸奖,他很可能会认为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行,自己努力了还是做不好。这样一来,很可能会出现自卑情绪,并且懒于付出努力。

有的爸妈,在习惯性谦虚礼貌回复的时候,还有另一种担心:害怕孩子因得到太多夸奖而变得骄傲。他们想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孩子谦虚的性格。

其实,如果她当时可以这么说:“嗯,他近经常练习骑车,进步很大。”那么孩子就能听出来,妈妈认同了阿姨的夸奖,并且知道自己是因为练习得多,所以骑车进步大。妈妈对孩子客观的肯定和鼓励,会让他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总之,面对别人对孩子的夸奖,慎用“哪里哪里”的谦辞,也许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笑纳别人的夸奖,同时鼓励孩子做得更好。

碍于面子不会拒绝——对宝宝有害的分享行为伤害宝宝的身体健

一个常见的场景:

妈妈带着孩子在外面玩,在一起玩的另一个小朋友的奶奶给他糖吃。可是孩子刚在家吃糖了,而且很快就要到午餐时间了,妈妈不愿意孩子再吃糖。可老人家给孩子糖吃,她又不好意思拒绝,只好让孩子吃了。那天中午,孩子饭量明显减少。

分享也是我们的传统,接受别人善意的分享是一种礼貌。然而,如果这个分享是你不需要的,或者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影响,那还是礼貌而坚定地拒绝比较好。比如“谢谢啊!不过他经常吃了糖之后就不吃饭,千万别给他!”“谢谢啊,不过孩子现在还不会吃坚果呢”等。

如果孩子吵着要,对方坚决给,那妈妈就帮孩子先收下,并告诉孩子“奶奶的礼物,妈妈先帮宝宝收着,等宝宝吃完饭了,再拿给宝宝吃”或者“等宝宝长大了再给宝宝吃”等。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