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品牌内衣网

为何孩子会缺乏安全感 这些答案值得我们深思

资讯 > 童装

2017-03-21 11:06:21

上幼儿园哭太久、长时间不适应,长大后遭遇挫折承受不住,仅仅是因为回溯童年,看不到妈妈时,担心妈妈就从此消失不见!那么,儿时的安全感是如何在冥冥中影响你一生的?

人的初安全感的建立,是和自己婴幼儿时期、父母功能的发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让小乐从“我能活下去吗?”“我能做我自己吗?”和“我够好吗?”这三个不同的阶段来慢慢讲给你听。

0-90天:我能活下去吗?

婴儿从舒适的子宫降生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以前通过脐带输送的丰富营养现在完全中断,羊水中的自由自在被一种铅一样沉重的感觉代替。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剧烈的,比我们成人生活中的任何困境和挑战都更加剧烈。

这个阶段孩子的需求就是活下去,从生理营养和心理营养两个方面获得满足以便活下去。生理营养即“各种生理需要的满足”,不需多言。而心理营养则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

这个时期婴儿的心理营养主要有两种:其一,被无条件的接纳;其二,被看成重要的,至少在这九十天里。正常来讲,这些是不成问题的。

当然,妈妈还会自然的分泌乳汁。不同时段的乳汁营养成分不一样,完全和不同阶段孩子的需求相匹配。但是,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境况,生活并不总是按照正常的情况发展的。诸多因素会影响到母亲是否能够尽职。

其一,孩子降生时,年轻的父母还没有完全摆脱生活的压力,在物质收入和社会认可方面都处于挣扎奋斗期。而孩子占用这么多时间和精力,自然会引发冲突。

其二,年轻的父母大约在结婚后一两年内生下宝宝。一两年的时间常常不足以让夫妻有比较好的融合,学会彼此相处。夫妻关系的不通顺,会大大影响母亲的情绪。

其三,从女孩到妻子再到母亲是一个角色突变,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对这样的转变有所准备和受过训练,如果母亲在自己原来家庭中成长得很好,母亲为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她就更能适应和胜任这些角色,如果不是,那么就会面临困难。

总之,压力和各种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到母亲苯体胺的分泌。苯体胺分泌不足,会导致母亲从情感上接纳孩子不够,只是从理性的责任感来照料小孩。

如果只是出于责任而非享受做母亲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是非常煎熬的,就像婚姻退化为责任一样让人感觉负担。母亲在压力和负面情绪中做母亲,常常心力交瘁。所以,生小孩一定要准备好,物质上有一定基础,情感心理上也准备好。

温馨提示:如果孩子在“无条件接纳”和“重要感”两个方面得不到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出现问题。如:占有欲强,爱妒嫉,长大后就会特别“粘人”。幼儿园、小学粘老师,中学谈恋爱。总之,会不断寻觅,找到一个在他面前自己重要、被接纳的人。

  90天-36个月:我能做我自己吗?

这个时期,总体来讲,孩子开始学习分离和独立,以及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时段较长,我们还可以细分一下。

  4-10个月

孩子比以前已经长大了很多,已经可以笑了,这是一个分水岭,孩子的自我意识从此开始萌芽。另外,孩子开始学会一些自我安抚的方法,如吃手,或者迷恋一些替代物,如毛巾、柔软有毛的玩具等。

孩子已经不像上一个阶段那样“完全需要母亲”了。这个时候考验的是:母亲自己有没有安全感,是否能够忍受孩子不再完全需要自己。如果母亲安全感不足,就会把“放手”看作“失去”,从而给孩子过多的照料和关注,以求孩子像以前一样完全需要自己。故而妨碍了孩子“分离”和“独立”。

  10-16个月

这时候,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均有突破性发展了,慢慢学会了走路,大大地拓展了自己的生活空间。孩子开始更多的交替尝试亲密与分离。

常见的表现是:一会儿跑到你身边让你抱,一会儿又跑到旁边自己玩。建议的做法是:孩子要我们抱我们就抱,孩子想自己玩就让他自己玩。不推荐的做法是:跟着自己的情绪走,高兴时想抱孩子不管他想不想拉过来就抱,不高兴时不想抱孩子,孩子要抱也不给。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就没有主动性。

正常情况下,经过多次的交替尝试亲密和分离,孩子建立了初步的安全感,不会那么粘人,也不会排斥别人抱他。

  16-24个月

这时候,孩子开始尝试更多的分离和亲近,也开始有自己的“脾气”,有时候显得不是那么好理解。其实孩子的心理是这样的:当他不会不能的时候,又迫切的想要你的帮助和支持。但是,他又不允许你过多地参与。因为那样,他会感到你干涉和妨碍了他的自主尝试。所以,的方法,还是跟着孩子的需要走。

他没主动要我们帮助,我们就不参与,无论他做成什么样;但他要帮助,我们就马上去帮;而若他觉得够了,我们就停手,再让他自己做。不要在意一时一事的结果,而要重视这个过程。

  24-36个月

这时期需要格外提醒的就是,不要放大威胁。孩子生活经验匮乏,对什么东西都充满兴趣,不太了解水、火、电、煤气、攀高等危险因素的存在。

如果大人毫不在意,那孩子是危险的;但是不能因噎废食,过分保护。比较好的做法是:让孩子适当的尝试,用各种方法让孩子了解到危险,而不是严厉的禁止。

让孩子探索自己和世界的活动应该被保证,遇到危险因素,也正好是孩子了解危险、增长知识和能力的机会。总之,从会笑到现在,孩子都会更多的尝试分离和独立。

如果他通过多次的尝试认识到:他想亲密的时候,妈妈就可以跟他亲密,想要帮助的时候,妈妈就能来帮助;而他想自己玩、做事情的时候,妈妈也允许并关注。那么,这个孩子的安全感就会比较稳定的建立。

温馨提示:如果孩子很独立,自己的事情处理得很好,那么母亲会因为孩子不怎么需要他而陷入失落。因为“不被需要”,就仿佛自己“不重要”,就仿佛孩子和自己“不够亲密”。

相反,假如孩子不能独立,自己的事情处理不好,母亲又会很失望。她对孩子有太多的期望。如果孩子不是一个“好孩子”,那么她也就无从成为一个“好妈妈”。

4-5岁:我够好吗?

从四岁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建立。孩子开始有“我”的概念了,也就开始有记忆了。此时,父亲的影响也开始渐渐赶上、甚至超过母亲了。

这个“我”是一个崭新的“我”,孩子们会非常关注这个“我”够不够好。这就像,作家写完篇小说、建筑家建好栋建筑时,特别关心这些作品的反响一样。这个“我”又是相当稚嫩的“我”,在自我认知和评价方面非常地依赖他人,非常需要他人的赞美、肯定和认同。

而主要的他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其中,父亲的影响力通常又大大的超过母亲。之所以如此,和男性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中的统治地位有很大关系。母亲通常代表“家庭和情感”,父亲通常代表“社会和责任”。

父亲鼓励、肯定自己的孩子,从理论上说,既不困难也不复杂。而这些鼓励和肯定,对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性别认同都是关键的。在这方面,父亲的作用通常大于母亲。这并非说母亲的鼓励和肯定没有作用,而是说父亲的影响力更大。

对于父亲来讲,能否得到妻子的欣赏和尊重格外重要,这直接影响到父亲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做怎样的“父亲”。所以,父亲在外事业刚起步,在家得不到妻子的认同、欣赏和追随,是父亲不能够很好的去肯定、鼓励孩子的原因。

而欣赏和肯定孩子不是一个可以学习到的技巧和方法,而是一种真实的状态和能力。只有真诚地赞美和欣赏才有影响力,相反,如果没有真诚的欣赏,一定将会有“真诚”的指责来填充。第二点也是常见的。孩子固然从遗传上来自父母,必有相像之处。但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必有不同之处。

所谓的“接纳”“尊重”就是针对这些不同而言的。父亲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常自然的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样。比如父亲行事果断,那么面对一个“优柔”的孩子就是一个考验,常常会奇怪甚至质问:你怎么就跟我不一样呢?做个事情怎么这么瞻前顾后、慢慢腾腾呢?

事实上,每种个性都有它的好处。比如忧郁型的孩子往往“深刻”、“敏感”、“可靠”、“有才华”;乐天型的孩子往往“善于交际”、“适应力强”、“乐观活泼”、“容易放下”。当然他们也各有各的局限。

综上所述,倘若孩子在以上各个时期所需的心理营养都能得到充分满足,那么孩子下一个阶段的成长就会很自然很顺利,也就是说了,安全感关系着孩子一生的幸福,关系着孩子是否有内心去面对未知的人生,所以,父母们都需要以身作则,有意识有耐心的多陪伴多倾听,去帮孩子储备充足的安全感。

后婴蓓乐祝所有宝宝们在健康成长的轨道上渐行渐远,婴蓓乐,“婴”爱呵护,“蓓”享快乐。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