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睦的家庭关系,都会在有了孩子之后经历一番重大考验。小陆与太太,婚后一直恩爱有加,可自从有了宝宝,他们的和谐氛围总是面临破局危机。小陆和妻子像是僵持在绳子两端的拔河选手,势均力敌、互不相让。任何一件关于儿子的小事,他们都各持观点,扮演着正方和反方,有时正确有时偏颇。长久下来,儿子修炼成了“小人精”:
他知道妈妈会在哪些事上心软,也知道爸爸会对什么问题不拘小节。有些事找妈妈准没错,有些事须爸爸做掩护。在爸爸的掩护下,零吃吃多了,正餐也就吃少了,生长发育缓慢,医生说孩子营养不均衡。
在妈妈的心软中,三天两头因身体不适而逃避去幼儿园,缺乏与小朋友的交流,少了幼儿园绘画、音乐、手工课的熏陶,老师说儿子的各方面能力比其他小朋友落后一大截。
有的孩子在父母的互不妥协中学会了趋近对自己有利的一方,却错过了真正对自己有益的习惯和成长;有的孩子对父母的争吵无所适从,恐惧、惊慌、自责的情绪压抑在心里,变成了心灵垃圾。
对孩子来说,他既爱爸爸又爱妈妈,当爸爸妈妈对一件事有两种不同意见时,到底该听谁的?也许,在孩子心里,听谁的都是一种背叛。
父母意见不统一,难受的是孩子,吃亏的也是孩子。妈妈正费力纠正的毛病,被爸爸一个肯定的眼神给通过了;爸爸提倡的性格养成法,被妈妈的一时心软给破功了;爸爸和妈妈一个搭台,一个拆台;一个说对,一个讲错;一个要往东,一个要往西......难怪孩子成长路上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为总是找不着北......
相亲相爱,不在孩子面前互相拆台
在孩子面前互相拆台,让孩子看不起。一个爸爸对孩子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而一个妈妈对孩子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沟通交流,不陷入“人身攻击”的陷阱
夫妻双方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教养想法不同,理所当然。想要达成一致的脚步,就要两人“练习”就事论事的讨论。夫妻俩得有共识,千万别落入“人身攻击”的陷阱。别忘了,孩子的语言学习来自家长的日常言论。让就事论事的讨论,变成一种习惯,歧见就能慢慢谐和成一致。
立好规矩,执行起来要统一
想建立好生活常规,成人与孩子所设下的约定,就要切实做到。比如,跟孩子说好:吃完饭才能下桌,才能去玩玩具。当孩子吃到一半、离开餐桌,你就要心平气和的告诉他规矩并实行。然后等到下一餐时,提醒孩子这是全家都要遵守的规律。千万别打骂孩子,打和骂只会增强孩子的反抗能量和频率。同时,别忘了称赞孩子:"你看,你可以坐下来吃完一餐饭喔!"
借助外援,专家、老师都是育儿好帮手
很多时候,我们为孩子的问题绞尽脑汁,殊不知,没人规定教育孩子只能自己琢磨。夫妻两个可以多看一些相同的教育书籍,一起去听专家讲座,抽空还可以一起去学校找老师谈谈孩子情况,慢慢的步调一致,教育孩子还怕有分歧吗?
真的爱孩子,请先卸下你的铠甲和尖刺,去和另一半好好沟通。因为我们有着同一个初心和目的——我们都爱这个孩子,是为了孩子好。所以,没有什么是不可协调的。
下次出现育儿分歧,先心平气和地统一一个大方向,再耐心地讲给孩子听,可别再让孩子受委屈!
六月中旬的时候,品牌服装网关注到运动服装大亨Mike Ashley旗下的Frasers Group已通过股票和衍生品收购了德国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