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语言发育过程有一定的规律,但不限制个别宝宝的性。有些有语言天赋的宝宝,小小年纪可能就口齿伶俐,有些宝宝可能会出现开口说话较迟的情况。
天赋是存在的,但那在少部分孩子身上。不过再有天赋也要加上后期99%的努力,宝宝在开始学说话时都出现语言敏感期的时候,要给孩子更多机会让他们去学着自己表达,哪怕每次也就吐出几个词,算不上句。
我们生活中还是有不少孩子会因为家长的“过分体贴”,致使孩子失去“说话的机会”,终让孩子的语言走向退化。和宝宝相处这么长时间,对自己孩子咿咿呀呀,完全口齿不清的时候,我们似乎都能准确了解孩子的意思。
对大宝的一声“嗯”加上配合的表情,能明白她是要画画还是看书。和孩子朝夕相处的宝妈,了解他的一个作息习惯,了解他每天语言的发展。所以相较于在别人听上去根本就算不上句子,甚至词的表达,马上就能作出反应,给孩子拿来他想要的或者其他要求。
或许,作为这类“高水平”的翻译者们会为此感到自豪,因为这似乎体现着我们是了解孩子的人。但在此,小编还是要让这类养育人引起重视。对于孩子的这类表达,我们或许能反应出宝宝想要的,但希望宝妈能把“发言”的权利交还给孩子。因为我们的过分了解,让孩子失去了语言表达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说话”失去了锻炼,渐渐发生了退化。
总之,对孩子的了解是好的,但过分了解孩子的举止,进而阻碍孩子语言的表达,会使孩子“说话”出现滞后,甚至出现与别人沟通障碍,这是我们都不想看到的。
所以,让我们将话语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学着表达。即使有时在孩子语言表达前就已经了解孩子要说的是什么,也请我们家长临时“装傻”下,让孩子自己说,自己组织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