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事朋友出去聚餐时,总有几个调皮的孩子喜欢爬上桌,像飞轮一样拼命转动菜台,好吃的拼命夹进自己碗里,有时还旁若无人、菜汁横飞地大声嚷嚷…妈妈我要这个,那个也要…你,会作何感想?
餐桌礼仪不好的人,反映的不是个人习惯而是父母的教育,威廉王子的正统英式皇家世界礼仪大师威廉·汉森说:“善于观察的人,一顿饭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样、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餐桌上的礼仪,与一个人自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餐桌礼仪不雅的人,首先反映的不是他的恶习,而是他父母的教育、他所在家庭的整体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父亲和母亲,你们在孩子身上延续自己!”孩子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中成长,父母如何,孩子便如何。平时看到那些带着孩子在公共场合的餐桌上粗野、邋遢、蛮横的父母。会好奇这会“延续”出一个怎样的孩子?等他被社会修理的时候又将会付出怎样的代价?
没好吃相的孩子,让人一眼就能看其教养上的破绽,平日里,家长关心的是如何给孩子添加舌尖上营养,却忽视了对孩子舌尖上的教养。
餐桌上,见惯了孩子吃相不雅,趴在桌上把盘里的食物翻江倒海扫了又扫,看到喜欢的菜不顾一切往自己碗里夹对此,家长却见怪不该、习以为常。
对于企业招聘来说,得体的谈吐、优雅的肢体语言从来都是一封长效的推荐信。无论进入宴会厅,还是坐在餐桌前,你的肢体语言已经悄然在跟别人在进行交流了。
通过你的坐姿、动作、神态、表情和目光,对方已经从这无声的、丰富的语言里读出了你是谁、你有什么心态,你是对生活充满自信的成功者,还是消极对待人生的失败者。因此,培养孩子餐桌上好的肢体语言,还意味着帮他矫正一种猥琐、散漫的失败者的坏习惯,养成一种得体、有度的成功者习惯。
养成这种用餐习惯,是保证孩子将来进入社会后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这是父母留给孩子有价值的无形资产,这一资产是永恒而的。
从吃相上看人格与人品,才是核心。每每提到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很多家长的反应是教孩子懂得生活自理。这固然是一种途径,但并非根本。独立人格培养的起点恰是饭桌。试想,一个人若是连生存基本的饮食行为都无法自主、自理,何以谈的上人格独立?从吃相来看家庭的素养和孩子的教养,还是外在,从吃的品相和态度上看品格,才是核心。
台湾作家林清玄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自小他的父亲就教他“看人品择友”,而判断人品的途径之一就是一双筷子。饭桌上一个小细节,便可以看出拿筷子的人的心性和修为。
舌尖上的这些教育,有家长不免嫌苛刻:他们还只是孩子,何必早早计较?正因他们是孩子,就像张白纸一样,所以他们才更值得被关爱、被呵护;正因他们是孩子,他们活泼、天真,一切行为还在孕育中,所以他们才更需要接受好的教育。
而实现这一切,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孩子在餐桌上学习好这些礼仪习惯,精进孩子教养和品格的养成,他日后便能高高的飞翔。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若把每个孩子比喻成一棵树,这棵树要等来花开、结果的前提必然是有人已早早为它修过枝、浇过水、施过肥、杀过虫了。一切就绪,我们才能助孩子等来花开、结出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