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总爱打人,爱抓人,挠人,甚至狠狠地拽妈妈的头发?孩子为什么总是爱扔东西,喜欢抓软东西、捏东西?孩子为什么喜欢用手玩水、玩沙?
原因分析:这是由他的年龄和不同阶段手的敏感期所决定的。而孩子用手去摸、抓、捏、扔、拽,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有目的的探索世界的行为,是感知一切用手能接触到的事物以及区分它们之间差别的行为。
手是孩子的感知工具,而每个孩子都会经历手的敏感期,所以,我们要更好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并根据手部发育规律,帮助孩子快乐地度过这一敏感期。
打妈妈、奶奶的脸和头,狠狠地拽妈妈的头发等。孩子并非“爱打人”,只是以此引人注意,不要给他贴上“暴力”的标签。看到孩子爱打人,很多父母都会担心他有“暴力”倾向,甚至认为这是自己没教育好孩子。其实,这种担心和自责是多余的。因为,0~2.5岁的孩子正处于手的敏感期,“打人”是其中的一种正常表现。
通常来说,孩子在9个月左右的时候,手部的功能会有一个突然的发展,手臂到上臂的支配能力会有一个很大的突破。这时候,孩子打人,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这会让他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乐趣。
另外,孩子打人,可能是为了吸引父母或他人的注意力;可能是想用肢体语言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如“我想和小姐姐交朋友”、“我不想让他拿我的东西”、“我不喜欢他”;也可能是情绪太过兴奋而无法控制自己;等等。
所以,我们不能把孩子爱打人归结为他有暴力倾向,更不要采取打骂、惩罚的处理方式,而是要理解他,用温和的态度调整他的行为。
解决办法:
不要对孩子的“打人”行为太敏感。
每当孩子打人的时候,很多妈妈就会在一旁提醒他“不许打人”,教育他“打人是不对的”。殊不知,这样做反而是在提醒孩子“哦,我这就是在打人啊”、“我打人,爸爸妈妈就会特别关注我”。那么,他下次也许就会为了打人而打人,就会把打人当成吸引父母注意力的一种方法。
所以,面对孩子爱打人的现象,我们不要表现得过于敏感、激动,而应采用一种正常、温和的态度。另外,平日里,我们要多陪伴孩子、关注孩子,向孩子表达我们对他的爱,满足他被关爱、被关注的心理需求。
引导孩子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
当孩子无法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传递出来的时候,他就可能会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时候,我们要引导孩子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可以这样对他说:“你是不是不想让别人碰你?”“你是不是想和小哥哥交朋友?”
当我们帮助孩子把他的想法说出来之后,他就会感觉到我们对他的理解,这时候,我们再给予他引导和教育,他就更容易接受。比如,孩子因为想和小伙伴交朋友而打人,那我们就要向他示范正确的相处之道,并告诉他:“如果你想和小伙伴交朋友,可以拉拉他的手,也可以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和他一起玩。”如此一来,孩子也就知道以后应该如何做了,他的攻击性行为也会随之减少。
不要给孩子贴上“爱打人”的标签。
很多时候,我们会指责孩子的打人行为,还会当着他的面说他爱打人。其实,这是非常不妥的,因为这就好比是给孩子贴上了“爱打人”的标签,只会适得其反,让他变得越来越爱打人。因此,我们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爱打人”的标签,而应淡化自己内心的不满,理解他处在这一敏感期的表现。
给孩子一些物体,让孩子尽情“舞动”双手,体验手的功能。
对于八九个月的孩子来说,软软乎乎的东西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如果我们给孩子两样东西,一样是软的,一样是硬的,他一般都会去抓软的。
所以,孩子会对面条、香蕉、果酱、泥巴等非常感兴趣,喜欢去体验那种“黏糊糊”的手感。当孩子发现原来的形状因为他的抓捏而变成另外一种形状时,他就会特别兴奋,小脑瓜里会想:哇,手真的好神奇啊。我们不要拿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爱抓、扔、捏东西的行为,更不要阻止他,而是尊重他爱探索的本能,让他亲自体验不同事物的不同性质,从而增长见识、丰富经验。
一直以来服饰时尚领域有那么一批热爱与音乐风格融合的艺术家,它们为那些服饰设计轻松加入音乐的滤镜,让穿衣服本身有了别样的味道。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