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2017-04-16 12:29:07给宝宝换纸尿裤是当今社会新手爸妈的必修课之一,不可否认,坚持长期使用尿不湿确实很烧钱,可家长也不能为了省钱而错误使用纸尿裤哦,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宝宝长期穿纸尿裤会导致男宝宝生育能力下降?这是真的吗?
专家对此的解答是:正确的使用纸尿裤,是不会影响宝宝身体健康的。截止到目前没有什么证据说明纸尿裤与不孕不育有关。不育症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涉及的病因很多,譬如遗传、发育、环境和营养等方面。
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宝宝一时长不高就会影响其以后的身高;宝宝出牙晚,就是因为钙补少了;宝宝顽皮好动,是因为患有多动症等等···这些传统认识真的正确吗?
在育儿的过程中,一些妈妈总是紧张兮兮的,担心宝宝身高落后于小伙伴,担心感冒发烧是免疫力低下,担心出牙晚是缺钙……殊不知,这些担心大多没有必要,在育儿路上,拥有从容淡定的心态很关键。
长期穿纸尿裤会导致男宝宝生育能力下降?
提问:儿子快1岁了,之前一直使用纸尿裤。近我发现,儿子穿过纸尿裤后“小鸡鸡”变得红红的。听说长时间穿纸尿裤会导致男孩将来不育。这是真的吗?
真相:宝宝生殖器变红很可能是因为局部的温度过高,被捂得起了红痱子,只要及时给宝宝换上干爽的纸尿裤,就不会对其发育造成影响。
网络上曾流传有这么一个理论,说特别是男孩,如果局部温度过高,就可能会影响生育,实际上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一定要知道,宝宝尿便排出来以后,阴囊局部温度就会变成室温水平,不会一直处于高水平的。
所以家长不用那么紧张。而且,无论是使用尿布还是纸尿布后,都会提高阴囊内的温度,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说明使用纸尿裤与男性不育有关。
每次为宝宝更换纸尿裤时,先清洗小屁屁,再用棉布擦干,然后让宝宝躺着玩一会儿或者抱抱他,让宝宝的屁屁能有个通风透气的机会。前提是,保证室内温度适宜,不要让小宝宝着凉。
宝宝走路晚,肯定是发育有问题?
提问:小侄子、侄女都是在1岁之前就学会了走路,听说我小的时候也是11个月就会走。可如今女儿都快1岁2个月了,还没有学会走路。这真的让我很担心,她会不会身体发育方面有问题呢?
真相:有些妈妈一看别家宝宝才11个月都会走了,晒照片了,自己的宝宝1岁了还不会走,急得不行。有这种想法的父母通常好胜心比较强,喜欢攀比。
其实,只要宝宝在其他动作发育上没有出现异常,比如可以坐得很稳,而且爬得也很好,那么就不用担心他在走路上会出现什么问题。学走路也有早晚,只要宝宝在16个月左右学会了走路,那么都属于正常的。不过要提醒爸爸妈妈注意的是,如果宝宝18个月龄了还没能迈出一步,去医院检查一下。
抗生素副作用太大了,千万不能用?
提问:2岁的阳阳近老感冒,还被支气管炎纠缠上了。这不,医生又是让口服头孢类抗生素,又是输液了好几天。都说抗生素副作用强,不能给宝宝随便用。这可怎么办?
真相:众所周知,给宝宝滥用抗生素当然不好,不过,抗生素并非像妈妈们所想象的那么恐怖。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但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治疗细菌感染,就必须按医嘱给宝宝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用量和疗程要依照宝宝病情的轻重程度来决定,父母切记不要频繁换药或擅自停药。一种药物起效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随意换药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延误治疗。
另外,如果看到宝宝病情有好转就自行停药,实际上细菌还没有完全被杀死,“残余部队”就会让自己变得更,增强了对抗抗生素的能力,耐药的细菌都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使用抗生素一定要遵医嘱。反复、随意地使用抗生素,不但让身体的免疫力得不到锻炼,还会杀死或抑制体内存在的正常细菌,导致机体的抵抗力下降。
出牙晚,说明宝宝缺钙了?
提问:都说宝宝6个月长牙,可我的宝宝都快8个月了,小牙却没有任何动静。搜索了好多资料,网络上说出牙晚等于缺钙,近我开始使劲给她补钙剂和维生素D,希望可爱的小牙早点儿冒出来。
真相:宝宝乳牙萌出是有一定的顺序的,先是下颌两颗门牙、上颌两颗门牙萌出,随后依次是侧切牙、乳磨牙、乳尖牙,后长出第二乳磨牙,大约在两岁半前宝宝基本能出齐20颗乳牙。
另外,宝宝乳牙萌出时间也有差异,但出牙晚跟缺钙之间无必然联系。胎儿期牙胚即已形成,出生后再不断生长、萌出、成熟,整个过程都非常个体化。
有统计资料显示:出生后5个月前开始长牙的占10%、7个月前长牙的占50%、10个月前长牙的占90%。出生后10个月还未长出牙的婴儿,约占10%。如果宝宝发育、发展正常,没有特别的疾病,即使开始长牙多少晚些也不必担心,方便的时候可以去接受一下体检。
身高一旦落后,以后就再也追不上了?
提问:儿子现在4岁了,他和同龄小朋友比身高时,总是要矮一些,这注定宝宝以后是矮个儿吗?多补钙管不管事?真是奇怪,我和他爸都不矮啊,他身高怎么会落后呢?以后是不是就再也追不上了?
真相:妈妈们都喜欢让宝宝比身高,自己宝宝个儿高就知足,个儿矮则担心不已,宝宝的身高俨然成了不少妈妈的心病。殊不知,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男宝宝和女宝宝的生长规律更不一样。
宝宝可能暂时落后一点,但只要在正常发育范围内就无须担心。过度补钙,相当于拔苗助长,反而容易导致宝宝骨骼提前老化、闭合,终会影响宝宝长个儿。
对于宝宝身高,家长要有淡定理性的心态。但是,如果宝宝身体健康,饮食也没有问题,但身高仍然增长缓慢,比如1年身高增长不足5厘米,那么,就需要及时带宝宝去做相关检查。
宝宝经常感冒,肯定是免疫力低?
提问:3岁的桃桃春天刚送去幼儿园,从那以后,她几乎每隔一半个月就要感冒一次。宝宝一生病就特别折腾人,她是不是免疫力低下啊?
真相:2~3岁的宝宝自身免疫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再加上入园年心理上的不适应,如果照顾得稍稍不周,就会常常生病。一般来说,婴幼儿一年发生6次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现象,随着年龄增长,感染会逐渐减少,尤其是等宝宝上了小学之后,抵抗力会逐渐增强,生病机会减少。因此,宝宝经常感冒和免疫力低下没有直接联系。
家长想让孩子免受疾病困扰,不妨让宝宝的免疫系统多见见世面,比如,多带宝宝到外面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接触冷水,即人们常说的“三浴”锻炼,宝宝的免疫力会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不断“成长”起来。
宝宝平常多动,就是患上了多动症?
提问:3岁的牛牛非常爱动,一刻也闲不住,总是喜欢把积木搭高、推倒,再搭高、再推倒;喜欢把茶几的每个抽屉逐一拉开、推上,不断重复……很想知道,他是不是患上了多动症啊?
真相:宝宝活泼好动,就怀疑多动症,有点小题大作。像牛牛这种情况,很可能只是单纯的活泼好动。因为3岁的牛牛正处于“动作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宝宝对动作感兴趣,喜欢不断地操作某一物品或重复某些动作。
而多动症的诊断主要根据老师及家长提供的病史,并结合临床评定结果,包括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精神检查等,才能得到后的诊断结果。
也就是说,动作敏感期是每个宝宝必经的阶段,多动症是部分宝宝的特殊表现。动作敏感期的宝宝在操作物品或重复动作过程中,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这也是多动症宝宝所不具备的特征。如果怀疑宝宝有多动症的表现,建议带宝宝去的儿童精神科,请医生来排除多动症的可能性。
宝宝总是抓耳朵,难道是患了中耳炎?
提问:女儿现在8个月了,近我观察她,发现她经常抓耳朵,甚至用手指抠耳朵里面,有时还拍头。我好担心,她是不是患上了中耳炎?
真相:宝宝经常抓耳朵,甚至用手指抠耳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方面可能宝宝发现耳朵这个东西他能抓住,而眼睛不容易抓住,觉得这样比较好玩,耳朵在他眼里就好比是玩具。
另一方面,宝宝经常抓耳朵很可能是他觉得耳朵有点儿不舒服。不舒服的原因在于宝宝两个内耳发育不成熟,出现平衡上的轻度异常,他会老觉得里面有东西,如同成人乘飞机后,感觉耳内有异物一样。
可以经常带宝宝玩转椅和秋千,通过这些锻炼可以促进他两个内耳的均衡发育。随着宝宝的成长,双内耳功能会逐渐对称和完善起来。
如果宝宝在揪耳朵的同时,还伴随着发热、爱哭闹、食欲降低,甚至耳朵中流出黄色或白色的液体,就有可能是患上了中耳炎,家长应该及时带宝宝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