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品牌内衣网

由电影《镜子》引发的家庭教育真经 你都知道吗

资讯 >

2017-04-22 15:42:17

近,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十年策划,耗时两年摄制的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火了起来。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一个孩子来到世间,到长大成人,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教育无非囊括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孩子影响其一生,奠定孩子成才的,决定孩子素养与,还有良好“三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很大程度源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当数重中之重,当然,家长的文化素养,家庭人员的和谐关系,家庭氛围等,而决定家庭教育的层次与品质。

  一、只有在家庭中充分的爱与赞赏,才能培养出拥有自我价值与独立人格的孩子。

我们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便开始受到“小苹果”、“小红花”的待遇,但是,很多孩子是没有“小苹果”、“小红花”的,随着渐渐长大,一大部分孩子因为这样回到家的怀抱后,如果再得不到妈妈的支持和赞赏,那么孩子的内在自我价值是很难建立的。

老师奖励“小苹果”、“小红花”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我们做家长的如何鼓励孩子拿到“小苹果”、“小红花”,当拿不到时,我们引导孩子如何看到自己的成长空间。我们很多家长不懂孩子这个生命的力量是源于“爱”,只是一味的打压和指责,否定与评判,让孩子内心开始匮乏,让这个生命无力崛起,因为爱的偏差与匮乏让孩子没有内在力量与自我价值。

呼吁我们每一个家长真正学会如何去爱,爱不是指责与抱怨,不是评判与否定,爱是赞赏与给予,这样孩子才自信,才坚定自己是的,才拥有自我价值与独立人格。自我回看——儿子在成长过程中是不缺少自信与自我认同的,但是要看到真实的自己,多历练接受现实的能力。

二、严厉要求的背后是妈妈的担忧与恐惧,是妈妈内在力量不足的折射。

我们很多家长对孩子要求非常严厉。例如:凡事要求孩子做到,接受不了孩子犯错或者表现不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犯错,难免出现种种问题,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很多妈妈便去到了担忧与恐惧的状态,实际情形中便对孩子严肃批评,甚至限制其行为。导致孩子面对犯错不敢承认,导致孩子甚至掩盖事实,以呈现或者曲改事实,编造谎言。

自我回看——我与儿子是这一“症状”的践行者,也是经历了漫长时间与过程的改过者。从儿子小时候,就要求很严厉,甚至不允许儿子犯错,导致儿子这一状况出现,例如:发生了不好的与自己有关的事情,他会时间尽量的摆脱与自己的干系,他犯下的错误会用一个谎言又一个谎言去掩盖事实,扭曲真相。

有时甚至一个小小的错误他会绞尽脑汁的掩盖,这个状况出现是在三年级,直到现在每年都会出现一两次类似“事件”。自己本身就是从事家庭教育的工作,儿子这一“症状”给我深深的上了一课,这一课一 上就是几年,每次我都深深的剖析。

儿子为什么不直面自己的错误,他总是用自己的小聪明来显现自己的“”,深层原因就是不接受自己的好,造成症状的早的原因开始怕妈妈不接受,后来是自己不接受,而作为我无论从心理角度还是从家庭教育角度都深深的认识到,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早期自己内心力量不足而出现的担忧与恐惧在儿子身上的折射。

当然,面对事件出现以后,我一直处在了面对、接受,与儿子共同面对,儿子到今年后一件事件也认识到了自身的这一大弊端,开始直面面对,接受与改过。

三、每个家长真正明理:无条件的爱不是没有底线,没有原则的爱。

在从事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有的家长咨询到类似情况:“拿孩子真的没有办法,一放学就玩手机,真的没有办法。”;有的情况“孩子都四年级了,作业愿意做就做,不愿意做一点都不做,老师找到了,我也没有办法。”;“孩子总是在学校惹是生非,真的不知道如何是好”;“孩子动不动就不去上学,真拿他没办法”等等。

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恶习出现,难以规整与纠正,就是我们的爱没有了原则与底线,很多事情不允许出现和发生的。为什么会出现呢?那是因为我们家长面对原则性问题,刚开始时出现“放水”、“无所谓”的状态,直至事态难以控制甚至失控。

原则性问题,如上述种种问题,一开始出现就不能允许。当然有些问题存在弹性空间,例如:玩游戏、看电视,那就规范时间与约定承诺。

自我回看——类似上述事件在儿子身上不会发生,比如:玩手机,他偶尔会拿我的或爸爸的看一会就还回来,因为我们给到他的方向是:“手机是通讯工具,无聊之人才玩手机。”在儿子面前,我们除了用手机解决工作问题,也从来不玩手机游戏,这是儿子可以目睹到的。儿子如果要玩一会电脑游戏,恰巧我和他爸爸不在家,他会打电话问我们,是否可以打开电脑玩一会游戏,约定多长时间,这个时间都在周末。

这就是跟儿子一开始的约定,当养成习惯,自然而然不用特别管理。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是非常在意原则性问题的。例如:对老人,老师或同学如果不尊重,出言不逊,没有礼貌等是不允许的;跟风欺负小同学不允许;骂人讲脏话,不允许;逃课不上学不允许;不做作业不允许。当你把恶习与不良行为挡在成长的门外,谈何忧患。侥幸心理则后患无穷。

  四、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每一个孩子的不良习惯与行为在父母身上都能找到影子。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孩子无时无刻都在翻录着我们的言行,还有思维模式,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不会在孩子面前出言不逊,情绪败坏地破口大骂或行为失控。

我们来看一下一个有家暴史的家族,他的子孙后代大都同出一辙,都会情绪狂躁,行为恶劣。一个负责任的家长不会在孩子面前无所约束的刷手机,玩电脑。一个负责任的家长,不会晚上熬夜到很晚,早上不起床。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做事会很认真,严谨。一个负责任的家长,会言传身教。

你想让孩子健康,那就从早起床,陪同孩子晨练开始。你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那就从现在开始,做一下自己的读书计划,与孩子一起读书。你想让孩子有好多学习习惯,那就从现在开始,从方法与现实的角度支持到孩子。

自我回看——儿子在自我成长过程中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还是非常好的,爸爸会陪同儿子晨练,踢球。我们一家人每天在晚上都安排一起学习的时间,也是我们陪同一起读书学习的时间,而且我们有意识的历练儿子自己做好自己的计划,按计划行事。

在儿子面前,我们永远弘扬的是正能量,向上的精神,很少谈论家庭的琐事,还有对外人的评判。还有,我们家的家庭氛围非常好,一大家住在一起,我跟孩子奶奶爷爷的关系非常和睦而亲近,这就给到儿子良好的成长环境。

五、谁培养了孩子的偏执行为?

我们观察身边的孩子,有些会存在偏执行为。例如:爱动手打小朋友;经常出些鬼主意,伤害小朋友,损害小朋友的玩具;故意使坏;无理取闹;骂人,讲脏话。这些行为出现的年龄早期通常在三四岁,我们有些家长不以为然,认为小孩子这样的行为很正常,有的家长视而不见,甚至会认为自己的孩子聪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坏行为也就沉积成为习惯,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十几岁的孩子在班级内、在校园内甚至在社会上的公共场合,他的举止言行会那么令人反感讨厌,那么不合常规,那么,这个孩子真正的偏执行为也就形成了。

偏执行为的持续会引发孩子信念上思维的偏执,严重的会出现人格障碍,因而这是我们每个家长所应重视的,一句话,孩子真的是应该“从小看苗”,小的时候你不去规整他的行为,等过了成长关键期(7--13岁),就很难规整了。

自我回看——儿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一些小事件中呈现自己的小聪明,但每每被我发现,我都会深入剖析的让他看到小聪明的危害和不可取之处。这项工作一直至今还在继续做,走到今天,这两年也感受到了儿子的改变,很少再显示一些小聪明,开始大度,有胸怀了。

六、你的孩子有坚持力吗?

跟很多家长聊天的时候大都是这种状态,比如孩子弹钢琴,练书法,学舞蹈等。家长都会说不喜欢就不要勉强他,很多家长也随着孩子的意愿报了这样那样的兴趣班,可学着学着就要放弃,甚至很多孩子学了好几样,没有一样坚持到底。

当孩子随着无意识没方向,任由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的行为一次次出现后,已经不是喜欢或者不喜欢的问题,也不是你勉强或者要求他那么简单了,就像电脑自动化程序,一旦装上就很难改变其执行列序。

因而,这就是习惯性思维与行为的养成,良好有序的好习惯是决定生命状态的有效的自动式模式的力量,它的力量大于控制与下定决心短暂的启动模式。良好积极的行为习惯养成后,称之为仪式式习惯,仪式式习惯决定我们养成什么样的性情,性格,不言而喻会看到孩子的未来与人生。

  七、孩子还有多长时间来让你陪伴?

如果孩子已经10岁了,问问自己孩子还有多长时间能够让自己来陪?孩子再过两三年就上初中,你只有两三年的时间陪伴孩子。因为孩子上了初中以后,紧张的学习生活已经占据了他大部分时间,还哪有时间让你来陪伴呢?

成长是爱的陪同,孩子从幼儿开始,前10年如果我们没有了陪同与爱,把孩子抛给老人,没有为孩子建立完全的安全感,没有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那当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小时候留给他的缺失部分都会像算账一样,一笔笔收回来。

自我回看——当陪伴孩子的这种意识一天比一天更清晰,当越来越体会到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陪同与爱,我与孩子爸爸抽出尽可能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很明显的收获就是当很多孩子叛逆的脚步渐渐来临,儿子表现出来的是更接受身边的人与事,与身边同学及家人的关系更融合,也能感受到儿子那份感恩之心。

  八、家长一定要懂得生命成长的规律。

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的成长花期。牡丹在春天盛开;荷花开在夏天;菊花盛开在秋天;梅花在寒冬绽放。花有花期,果有时节。我们孩子的生命有他自然的成长规律,作为家长我们是否了解生命的成长规律?

0—3岁:当孩子需要充分的无条件的爱时,你有没有满足到他,从而让这个生命有完全的安全感,让生命升起的内在力量。

4—5岁: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思维,开始有对错是非的概念,你做了怎样的引导,在这里有没有拿到肯定、赞美和认同?还是家长不懂欣赏教育,否定了孩子的自我价值?

6—7岁:榜样的力量开启之时,家长以什么样的举止言行和做事风格深深的影响着孩子,孩子从家长这里获得什么样的榜样?

7—11岁:当孩子信念系统开始建立与完善的时候,家长又在孩子的思维中输入了什么?

12—14岁:叛逆期来临了,你提前做了哪些工作?

15—17岁:家长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吗?他们的烦恼从哪里来?

当家长了解生命的规律时,顺应,支持,便自然绽放生命本身应有的精彩,每一颗种子,都会长成他本来的模样,每一朵花儿都会开出他本来具有的芬芳。

九、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们这一代孩子成长起来,终他们会面临很大的社会竞争压力,社会认可度终体现在知识和素养两方面,知识就是生产力,在23岁大学毕业时,将是真正跨入社会的开始,23岁前,主要历练学习能力和各项素质,学习是这个阶段必须经历和从事的事情,养成对待自己该做的事情郑重,敬畏,学习阶段不敬畏学习,可以有家长庇护,进入社会不敬畏社会的种种,逃去哪里?

当今社会,孩子学习的环境也是一个社会团体,不融入,不从事,不认真等等各种借口,只能养成一种在该奋发图强的年龄逃避受苦,那就在该为这个社会有所贡献,该为家庭,家族梦想有所承载的时候,懦弱退缩。

试想孩子在滨州学院毕业进入社会会有怎样一个圈子?在北大、清华毕业进入社会会有怎样一个圈子?在牛津、哈佛毕业进入社会又会有怎样一个圈子?知识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还有生活圈子生存技能等等需要在少年和青年时期锻造。

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带给你快乐。”这就是学习的意义!

  十、有梦想的孩子可以飞得很高很远。

一个人动力的源泉是什么?梦想!一个人希望的源泉是什么?梦想!一个没有梦想的人,是没有力量的,当一个人没有梦想的时候,就好比是一颗没有生命力的种子,不会发芽、开花、结果,什么样的梦想成就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种子就长成什么样的树,就结出什么样的果。

没有梦想就没有未来,没有梦想就没有方向,梦想是孩子生命中前行的灯塔。人类因梦想而伟大,孩子因梦想而飞的更高更远,家长们,你帮助孩子建立梦想了吗?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