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品牌内衣网

不要经常掏耳朵 妈妈这样做会让宝宝耳朵很受伤

资讯 > 童装

2017-04-24 11:39:02

爱干净的宝妈有没有喜欢把宝宝的耳朵清理得干干净净?如果你还在这样做,赶紧放下手中的棉签,因为你的做法,会让宝宝的耳朵很受伤!

  随便给宝宝掏耳朵,使不得!

耳垢通常出现在外耳道处,用棉签等工具给宝宝掏耳朵,有可能会把耳垢推入耳朵深处,从而造成听力下降,甚至损坏鼓膜。由于宝宝外耳道皮肤非常娇嫩,在给宝宝掏耳朵时,如果耳垢较多或者比较坚硬,很容易划伤皮肤,引发感染。而常掏耳朵容易刺激皮肤磷状细胞或基层细胞增殖,有可能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

其实,耳垢并不脏,它在医学上被称为“耵聍”,是正常的外耳道皮肤上耵聍腺分泌的, 是由蛋白质、油脂、一些微量元素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它还能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

它可以黏附进入外耳道的灰尘、细菌、病毒等;它还有消毒的作用,可以杀灭少量的细菌和病毒;它能阻止小虫和其他异物进入;它可以防止脏水深入,预防感染;它能像消声器那样减弱声波的冲击,保护鼓膜和内耳。所以,千万不要随便给宝宝掏耳朵了,这既没有多大意义,还非常危险。

一般来讲,干燥成片状的耳垢,随着孩子的运动、说话、吃饭和打哈欠,凭借着皮肤汗毛的运动可以自行脱落。但如果孩子真的因为耳垢太多而觉得不舒服,比如总是拉扯耳朵,可能就需要清理了。

虽然育儿书上有很多科学的方法可以用来帮孩子清理耳垢,如使用婴儿油、矿物油、过氧化氢来溶解耳垢等等,但我们还是推荐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把的事情交给的耳鼻喉科医生。医生通常会用耵聍水或者液状石蜡泡将耳垢软化后,在内窥镜下使用耵聍钩将耳垢取出。

宝宝耳朵进水怎么办?

还有一种情况,宝宝耳朵进水后,很多妈妈也喜欢用棉签探入耳道吸水,这其实也是错误的。宝宝游泳或者洗澡时耳朵进水,如果不及时清理,有可能会引起感染。但如果用棉签去清理,可能适得其反。因为棉签吸水效果差,却容易把水捅到更深的地方。

正确的做法是:使用蓬松的棉球来吸水。只要把棉球轻轻放在宝宝外耳道处,将宝宝的头偏向进水的一侧,就可以迅速吸出水,而不用担心会伤害到宝宝的耳朵了。

宝宝爱抓耳朵怎么办?

“内耳”负责掌握人体的平衡,两侧内耳发育不够一致,会使人感到耳朵不适,如飞机刚降落时我们会感到耳内有东西存在一样。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轻轻揉耳朵,缓解不适即可。

这种情况会随着生长发育自行缓解,多于出生后半年至 12 个月内消失。家长不用担心孩子的听力受到影响。双内耳平衡上的轻度异常还可表现出晕车。带孩子玩转椅或秋千有助内耳平衡功能的快速成熟。

  耳朵挠破了(轻度)怎么办?

由于婴幼儿末梢神经发育不够健全,也就是说孩子对疼痛没有成人敏感,经常在“抓”耳朵过程中,造成耳廓或外耳道“轻度创伤”。所以,出现一些局部抓痕并不意味着情况严重。如果出现抓痕或少量出血,家长可以用清水或生理盐水擦拭局部。

爱护宝宝耳朵5不做

不捏紧两侧鼻子,用力擤鼻涕

回想一下你都是怎么给宝宝擦鼻涕的?是不是用两个手指捏住他的两侧鼻翼,让他用力将鼻涕擤出。以后可不要再这么做。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鼻涕就会在压力的作用下被从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不教宝宝捂嘴捂鼻打喷嚏

感冒或者过敏性鼻炎时,宝宝容易打喷嚏。有的家长习惯用手捂住嘴巴和鼻子打喷嚏,于是也把这法子传给了宝宝。其实这样做并不好。

人的咽部与中耳鼓室之间有一个咽鼓管,它维护着中耳与外界的压力平衡。打喷嚏如果捂紧嘴和鼻子,会使鼻部压力增高,细菌、病毒就容易随气流由咽鼓管进入压力低的中耳鼓室,从而引起急性中耳炎。

不捏鼻子灌药

捏着鼻子,宝宝就闻不到药的味道,灌起来so easy对不对?且慢,别太高兴!捏鼻子时宝宝会挣扎哭吵,这样可能导致鼻腔分泌物或药水通过宝宝短直的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另外,宝宝的鼻腔粘膜、血管比较娇嫩,捏鼻子喂药时,家长的力度如果没控制好,还会导致鼻粘膜和血管损伤。

不让小宝宝平躺着喝奶

让小宝宝平躺着喝奶,宝宝的身体处于水平位,很容易引起呛咳,此时奶汁便可能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小宝宝的咽鼓管长度较短而宽度较大,更加接近水平位置,奶水很容易经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急性炎症。

不要用力拍打宝宝的脸

有时宝宝调皮任性,性急的家长会狠狠抽熊孩子一巴掌。这样的行为一定要避免。家长的大手拍在宝宝的小脸上,很容易打到了耳朵。宝宝的耳膜在大力冲击下可能受到损伤,出现穿孔。

如果损伤到耳膜而家长没有发觉,穿孔的鼓膜会使中耳与外界相通,除了对听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外,还会失去保护作用,外界的细菌、污水、异物都会经穿孔进入中耳,引起感染、流脓,情况严重又不及时治疗的话,还会引发脑膜炎等其他疾病。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