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在所有父母的意识里,为了孩子倾尽全力,竭尽所能,那都是理所当然、在所不辞的。有的家长在相关育儿课堂上学到“对待孩子要奖惩分明”,于是,在孩子的每次进步都记得奖励、孩子每次犯错也记得批评纠正。只是孩子却是犯错越来越多,后几乎都是“惩罚”了,都没什么机会奖励,于是家长得出结论:教育理论都不那么靠谱的。
其实,关于“奖惩”这个自古以来理所应当的话题,经过时间和实践的验证,发现并不是那么靠谱的。今天,请Kevin老师和我们聊聊在教育的过程中,怎么看待这个重要的“奖惩”。
奖惩,在许多父母的心中,一直是一个两难的问题。许多教育专家并不鼓励用奖惩方式来鼓励孩子或阻止孩子的行為,可是学校中还是有各种奖励和惩罚作为教育手段。而且,如果不用奖惩的方式,多数父母也不知道要如何去规范孩子的行为,总觉得没有奖惩,好像就没有办法制约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给予奖励,做错事情的时候给予惩罚,在社会上好像也都是如此。到底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我问过一些父母,他们的答案无非是,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当他们得到奖励,就会持续做这件事;当他们得到惩罚,他们就知道这是不对的事情,下次不会再做。我们就来看看社会心理学的实验获得的结论是什么?
1970年代,有许多关於奖励与动机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发现,不论从学龄前儿童到大学生的研究中,外因奖励(例如:金钱或奖状等)不但没有让这些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加,反而有负面的影响。
同时,外在奖励对於其学习的表现,学习兴趣,创造力等都是负面影响。当孩子已经对某件事情很感兴趣,用外在奖励的方式反而是一种阻碍,记得一个有趣的故事正好可以解释这样的现象:
有一老人住在一个宅院,一群小朋友常常集中在他家的宅院外嬉闹喧哗,一向爱清静的老人,几次出来驱赶这群孩子都未见效,突然他想到一个方法,当这群孩子又到他的宅院外玩时,他给每个孩子都发五颗糖,感谢他们到他的宅院前玩耍,隔天也是如此,一个星期过去了,他们每次都获得五颗糖,结果孩子愈来愈多。
第二个星期开始,他只给了三颗糖,有些孩子就开始不愿意来这裡玩了,第三星期,他只给每个孩子一颗糖,这些孩子说,这老人太小气了,糖果愈给愈少,我们不想来这裡玩了,於是过了一个月,这些孩子都不来这裡玩了。虽然以上只是一个笑话,但是,从许多关于奖赏与动机的研究中,却发现与这故事所描述的,不谋而合。
蒙特梭利教育的主张是因为了解孩子在零到六岁期间,对于学习都有的动机,用外在的奖励,反而干扰了孩子对于学习某件事情本身的喜爱,而当外在奖励消失时,孩子自然也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研究也指出,外在奖励,对于孩子从事无法量化的创造性或没有标准答案的工作上,也有负面的影响。
研究人员在一群三到五岁的孩子中观察常去使用彩色笔画画的孩子,并将他们带到实验室,分成三组,实验组是事先告知组,他们画画六分钟会得到好宝宝奖章;另外一组是在他们画到一半时,临时给予好宝宝奖章;第三组只告诉他们画六分钟的画就停止,没有给予任何奖励,然后请评画的评审,给予三组评分,看看哪一组的创造力表现。
实验证明,事先知道会有奖励的那一组的创造力表现差,同时,事后追踪他们去使用彩色笔画画的时间也较其他两组短,所以,对於孩子已经有兴趣的活动给予外在奖励,对於其创造力表现,及其后的动机都有负面的影响。
所以,我们至少知道,当我们希望孩子能够自动自发地持续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用外在奖励的方式,不但不会增强他们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反而是有伤害的。
因此,如何让学习本身是能引起其兴趣,在遇到学习困难时,能够获得适於他们能力的引导,反而比用外在奖励的方式更加适切而有效。
接下来的两篇,我们要专门来谈谈惩罚的意义和方式,以及如何透过奖励机制来帮助孩子学习如何满足他人与自我的需求,形成家庭共学、共赢的状态。
在这网红渗屏的年代,屏幕上太多的标致的脸蛋,从Ctrl+C到Ctrl+V,毫无辨识度,或许你看过了太多好看的面孔,但让你印象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