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节,很多家长会带着孩子为去世的亲人扫墓。如果好奇宝宝们问:“人为什么会死?”“人死了会怎么样?”作为父母,你是否这样回答?“奶奶死了就是永远地睡着了。”“你现在不懂,等你长大后自然就明白了。”“人死了,就会变成天上的星星,永远看着我们。”……
也许,你从未想过让孩子直面“死亡”这个事实,但太多例子告诉我们:让孩子们自幼接受正确的死亡教育,不仅能让他们毫无阴影地正确对待生死、通过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提升生命质量,也能有效降低未成年人死亡率!
请为孩子科学地解释“什么是死亡”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其实就是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他们如何面对死亡的命题,决定了他们会如何选择对待生命的方式。作为“死亡教育”的步,请一定要告诉孩子:死亡,是件很自然的事情。生老病死,本来就是人生的规律。所以呢,我们要学会用一颗平常心来面对死亡。
死亡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正常来说,死亡发生在我们生命机能用尽的时候。可是在生活中,非正常死亡的例子太多了。我们任何人都无法确切地知道,何时何地会与身边的人永远分离。所以呢,我们要学会珍惜。
帮助儿童正确面对死亡的三大原则
1、不回避,正面对待问题
当孩子和我们谈论这个话题时,不要避而不答或转移话题,虽然孩子可能不理解,可以告诉孩子有生必有死,每天我们看到的花草也是有生命,草长草枯、花开花落,还有看到地上的昆虫,天上的飞鸟,他们和人一样都有生死。和孩子一起直视这个问题。
2、不夸大,不让孩子恐惧
有时电视有一些恐怖的死亡画面,往往让孩子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可以告诉孩子有一些危险是可以避免的,比如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好好吃饭、积极锻炼身体才会少生病。拥有阳光积极快乐的心情,尽量把每一天都过得开开心心。
3、不美化,不给孩子一种错觉
有的父母当孩子问到这个问题时,总是忌讳谈这件事,在孩子追问后,编一些美丽的童话故事给孩子解释生死的问题,这样容易给孩子一种错觉,轻视生命。这种不可取,实事求是告诉孩子,好好珍惜生命。
用正确的方法告诉孩子死亡的真相
配合儿童的认知与情绪发展阶段特点,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告诉他们死亡的真相,同时也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感受。
阶段0~2岁
婴幼儿没有确切的死亡概念,认为死亡只有“在这里和不在这里”、“有和没有”的区别,对于“死亡”,孩子有分离或者剥夺的情绪感受。这个阶段,家长可以用一些比喻拟人的方法解释“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爱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亡了。
第二阶段2~7岁
幼儿认为死亡是真实的,生者和死者会分离,死者是不会动的。孩子有时会对死亡产生神奇的想法,比如去世的爷爷会变成天使。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这时父母首要做的就是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阶段7~11岁
上了小学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开始和成年人一样会产生悲伤的情绪。这时候他们会认为死亡是不可逆的,死亡有内外在的原因。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增加,认为死者仍然有生理机能,但死亡是终的结局。
这时候家长应该正面孩子提出的问题,用科学的角度,让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带他们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平静地告诉他们,他们就不会害怕,反而会欣然接受。
第四阶段11岁以上
青少年把死亡看成是整个生命过程的一部分,且具有个人的意义。认为死亡是终的事情,死者已经没有生理机能。他们会对死亡感到焦虑。
可以看出,死亡的焦虑,并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反而更甚。因为越是明白些事情了,越接近死亡的实相。但实相并不是真相,死亡的真相并不恐怖,这是成长的功课,有很多成年人也许仍旧卡在儿童时代对死亡的认识。
不如,和孩子一起成长吧!今天是清明节,很多家长会带着孩子为去世的亲人扫墓。如果好奇宝宝们问:“人为什么会死?”“人死了会怎么样?”作为父母,你是否这样回答?
辛芭狗品牌童装一直以来采取多品牌、多款式、多品类、更新快的产品策略,以满足消费者不断求新的需求心理,这不其温暖、健康环保、时尚个性...